文/原 新
我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具有典型的“四超”特點:老年人口規模超大、人口老齡化速度超快、老齡化水平超高、人口老齡化形態超穩。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和健康狀況下降是自然規律,醫療衛生服務是維護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客觀必需。據統計,老年期的醫療衛生資源消費約占整個生命歷程的八成以上,醫療衛生服務對老年人經濟社會參與、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老年生活質量、頤養天年至關重要,是攸關千家萬戶和每位老人的重大民生。
在改革開放的大視野下,醫養結合是養老服務業體系建設的供給側問題,要用改革的思想,開放的觀念和創新的思維推進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絕對不等于“養老院+醫院”,要從醫養結合的資源整合、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上去理解。醫養結合之“醫”是大醫療衛生概念,是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領域與養老服務領域的全面合作機制,既包括老年人疾病診治的醫療服務,也包括老年康復保健、健康咨詢、健康檢查、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還包括健康教育和宣傳、健康素養形成等服務;“養”則包括老年人經濟社會參與、生活照護、精神心理、文體娛樂等活動的幫助和服務。形式上,醫養結合既要供給無形的養老服務產品,又要供給有形的養老物質產品,如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助老設備、智能化助老輔具、智能化穿戴設備、健身設施、保健醫藥和產品等,甚至包括助老機器人的研發和利用。
醫養結合的重點在社區、在家庭。醫養結合服務的重中之重是醫療衛生資源重心下移,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為老健康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
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如建立遠程老年醫療服務,采用可視、可聽診療技術和互聯網,把優質醫療服務資源與老人居家、社區醫療服務聯系起來。在分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制度、家庭病床制度、實施家庭簽約醫生模式、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改革的進程中,做好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的“最后一米”工作。
同時,要提高基層為老年人醫療衛生上門服務的能力,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依靠社區服務網絡推廣家庭醫生模式,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與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結合。在社區層面,開辦基層社區(村居)老年人日托中心、老年人娛樂活動中心、老年日間護理中心等公共設施,建立智慧養老服務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公共健康服務;在家庭層面,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系,普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電子健康檔案,為老年人提供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保健服務。
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絕對不是鼓勵醫療機構興辦養老院,而是在衛生計生部門全面依法履職的范疇內,依法延伸和加強養老服務的功能和項目。包括建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與合作醫院間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臨終關懷一體化服務。在現有的醫院、醫療服務機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重點是加強老年醫院、老年專科、老年門診、護理院、康復院、老年就醫綠色通道等醫療養老服務項目,甚至可以派出醫療分支機構進駐養老機構或社區。發展老年醫療與康復護理服務,加強專業化的老年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和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建設。有條件的地區可將部分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護理等機構。為老年人特別是高齡、重病、殘疾、失能老年人就醫提供便利服務。
從養老服務供給側角度,應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服務項目,針對老年人健康需求,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興辦醫養結合服務項目以及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專業醫療機構。目的是讓老人既能得到日常生活上的良好照顧,又能夠得到便捷安全的健康服務,在身體不適時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和專業化的護理、康復照顧。
在政策上,要深化醫療保險機制改革。對于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條件的,可申請納入定點范圍,入住的參保老年人按規定享受相應待遇,醫療保障金向醫養結合的醫療部分開放。支持養老機構和社會力量按規定開辦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和醫務室、護理站等。同時,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支持有相關專業特長的醫師及專業人員在養老機構開展疾病預防、營養、中醫養生等非診療性健康服務。
在形式上,走多樣性的道路。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可以申請開辦自營的醫院、醫務室等專門醫療服務和護理機構;也可以建立以健康檢查、健康照料、療養健康、親情社區等多元化、多樣性的養老健康服務場所。養老機構還可以與所在地的醫院建立醫養合作伙伴關系,合作醫院定點、定向為簽約養老機構提供醫療和健康服務。還可以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醫養結合服務和產品供給。有條件從事養老康復、養老護理、臨終關懷的社會力量,也可以辦理專業化的專門服務機構。
在操作上,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凡符合養老機構規劃條件和準入資質的,可以通過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養結合機構。支持企業圍繞老年人的預防保健、醫療衛生、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積極開發安全有效的食品藥品、康復輔具、日常照護、文化娛樂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務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