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烏丹星
老有所養,是養老保障的基本目標;老有頤養、老有樂養則是老有所養的更高追求。怎樣讓老年人度過美好的夕陽時光,醫養結合尤為重要。
衛生和健康,這兩個詞的英文翻譯是有區別的。衛生是“health”,更多的指公共衛生問題,比如傳染病預防、優生優育等;健康是“wellness”,多指個體所處的狀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成立意味著,過去一直強調的“以治病為主的醫療”將轉變為“以預防為主的健康”,包括老年人口在內的全齡人口的健康提升將成為重點,這也是《“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主要目標和方向。此次在機構改革中,將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責納入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也說明了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在未來的良好發展勢頭。
國家醫療保障局的組建,在于解決有效控費與合理公平付費的問題。嚴格意義上講,醫保局管理的錢至少應該包含3部分,一是全民健康管理的錢,二是有病治病的錢,三是失能之后的照護/護理的錢。也就是說,如果對應的是衛生健康相關服務的話,醫保局的錢就應該能夠保障全方位、多維度、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而不是單純的醫療保障。對于老年人群,長期照護保險(也稱“長期護理保險”)非常重要,今后是否歸醫保局管理值得期待。但是如果再將長照險的管理落在人社部,難免又會出現多頭管理的問題。
“醫”是一個高耗能行業,越做越高端,越做越先進,越做越昂貴。但是,伴隨著醫療設備的不斷“高大上”,各種慢性病、腫瘤的發生率并沒有隨之下降。事實上,醫療真正能夠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而人們總是習慣于把所有的身體問題都推給醫療。拿老年人群來講,進入老年期以后,80%的身體問題都不是醫療能解決的,而是照護和維持的問題,核心在于“康養護”。“康養護”一定不是去消耗醫療資源,而是可以盡可能地壓低醫療成本、降低醫療能耗。
一直在推進的深化醫改提出一個重要目標“下沉優質醫療資源”,采取的手段是包括醫聯體在內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這給醫養結合業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在未來,會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普及,會有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的建立,會有三級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如果現在還急急忙忙地讓養老機構去做醫療,有這個必要嗎?醫療資源下沉后,到底要做什么呢?
所以,我認為,不應該提倡大醫院做“康養護”,企業做養老也不要在“醫”上下太大功夫,真正要做的應該是前端的健康管理和后端的康復護理。“養”的價值點應該在其強大的整合能力,在于低成本的、長期持續的提供照護型服務。從這個定位上講,醫養結合的核心在于“鏈接”,鏈接醫療資源、康復、心理、營養、社工等相關資源。
老年人的問題,基本是圍繞院前、院中、院后3個流程循環往復,這是這個群體的常態。真正的醫養結合,既不是醫院建養老院,也不是養老院建醫院,而是各種相關資源的有效鏈接,是一個人的院前、院中、院后連續性服務鏈的構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醫養結合是一個典型的“4x100米接力賽”,4棒交接:醫院交接給區域康復,康復交接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交接給家庭;每一棒都要清楚自己該做的事情,并與上一棒連接好、下一棒遞交好。在醫養結合中,建立起合情合理的邏輯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環節的作用,并構建起一整套連續服務鏈最重要。
在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中,既涉及醫保的問題,也涉及長照險的問題,支付體系比較復雜。如果按照醫院建養老、養老院建醫療的模式,恐怕未來會出現醫院、養老院同時花費“醫保+長照險”的雙重支付問題。目前,很多養老機構已經出現套保現象。如果此種情況繼續下去,“醫保+長照險”的支付不僅不會減少,而是越花越多。
長照險的建立初衷是為了降低醫保的支付,為那些沒有治療價值的照護/護理開辟出一條新的支付路徑,以解決為了醫保報銷而滯留在醫院內、占用醫療床位的問題。也就是不能拿醫療的床當做養老的床,也不能拿醫保的錢當成養老的錢。但是,如果建立了長照險之后,非但不能結余醫保,反而在原有支付上又增加了一塊支付,那只能是雪上加霜。因此,醫養結合的實踐過程中,各個服務提供方千萬不能局限在一件事情上——如何套取醫保或長照險。
在醫養結合領域,未來長照險的作用和價值將遠遠超過醫保。那么,這就對服務提供方提出了挑戰和要求,即如何對接長照險。為了獲得長照險的資質,服務提供方需要在照護專業資源配置上、照護專業技能上達到一定標準,具備專業的護理、照護、康復、心理等職能和技術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