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莎
2016年12月25日,磕磕絆絆33載的《中醫藥法》終于出臺。自2017年7月1日起該法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點的綜合性法律,對于中醫藥行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到今年7月1日,《中醫藥法》實施滿一周年。在過去的一年里,在法律基礎的保障之下,中醫藥行業踏上了特色化發展的“快車道”。
《中醫藥法》及其重要配套文件的實施,給中醫藥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
首先,備案中醫診所增多。《中醫藥法》實施以來,各地中醫診所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旬,全國備案中醫診所3500余家。這一變化得益于《中醫藥法》和《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的實施,符合條件的中醫醫師告別了繁瑣審批,只需備案即可開辦中醫診所,不僅快捷,而且條件更寬松。這種“放管服”式的管理模式,對于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將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其次,中醫類別醫師增多。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曾讓很多常年從事中醫醫術實踐活動、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望而卻步?!吨嗅t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提出,“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可以申請參加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改“考試”為“專家現場評議考核”,打破了中醫類別醫師準入的制度藩籬,給中醫人帶來更多機遇。
再者,中藥新藥研發生產獲得系列政策支持。為支持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國家已建成專門的中醫藥科研院所96個,擁有科研人員1.5萬人;設立87個中藥篩選、GLP和GCP臨床研究中心;建成21個國家中醫藥重點實驗室/研究室;成立14個國家級中藥科技產業基地。為鼓勵醫療機構配置和使用中藥制劑,2018年2月12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對醫療機構應用傳統工藝配制中藥制劑實施備案管理的公告》,進一步放寬了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的配置要求和環境。
隨著《中醫藥法》及各地中醫藥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中醫藥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
中醫藥企業獲得巨大發展空間。國家對中醫藥發展極其重視,明確了中醫藥的地位、作用以及中醫藥發展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為中醫藥行業的有序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指導及引領方向。在政策的持續助推下,中醫藥企業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中醫藥服務貿易迎來了更加良性的生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也成為巨大的市場藍海。
中醫藥健康服務開始與互聯網+融合。隨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互聯網延伸醫囑等應用將走進更多的中醫診療機構,“智慧藥房”有望為患者提供全鏈條專業藥事服務,便捷、共享、精準、智能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普及化指日可待。
實施一年以來,《中醫藥法》已經極大地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未來的日子,如何保障《中醫藥法》的精神得到落實,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創新中醫藥監管模式,還需加以探討。
做好宣傳普法工作是推進《中醫藥法》落地的重要一環。只有讓相關部門和人員深刻理解法律內容,才能將《中醫藥法》規定的各項制度運用到工作實踐中,依法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醫務工作者應當深入學習《中醫藥法》,提高學法、懂法、用法的自律性。
《中醫藥法》中關于政府財政撥款的規定能否盡快落地,對于中醫醫療機構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只有縣級以上政府依法在財政上對中醫院提供足夠支持,讓中醫院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看好病、完善學科建設、發揮好中醫特色上,中醫院才能跟得上中醫藥事業的黃金發展期。
中成藥制造業有待進一步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中成藥產業增速僅為8.4%,遠遠落后于醫藥行業12.2%的平均增速。中成藥制造業面臨多重挑戰,其中包括產業集中度偏低、大型的集約化的企業偏少;藥品研發投入少、創新能力不足、制造水平亟待提升。此外,如何用現代化設備做出和以前手工制作一樣水準的藥品,如何將老中醫的經驗技術傳給新一代人等,也是眾多中成藥企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接下來,應該明確中成藥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一定要依靠技術創新實現中成藥的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加速中成藥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