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連 漪
2013年,湖北省宜昌市被國家確定為智慧城市試點,信息化就像城市中交錯融匯的水系一樣,將整個宜昌串聯起來。同年,該市印發《加快智慧宜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這份行動計劃從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推進規劃。其中,智慧健康醫療服務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列入智慧民生工程建設。如今3年過去了,智慧健康醫療建設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又獲得了哪些階段性的成果?
宜昌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鄭國瑄向記者介紹,3年智慧健康醫療的主要工作成果可以總結為:搭建了一個健康管理大數據平臺,制定了一套動態的電子居民健康檔案體系,發放了一張健康卡(市民卡),在智慧醫療健康工作中做了一次有力探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基本實現了部門間的信息互通共享。
“一個平臺”是宜昌市健康醫療大數據信息平臺。據鄭國瑄介紹,這個平臺是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依托智慧城市建設,在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基礎上搭建的。平臺借助智慧城市和智慧醫療建設,以市、縣兩級全民健康醫療信息平臺建設為依托,廣泛應用可穿戴設備、智能隨訪包等移動互聯、物聯網技術,有效實現市、縣兩級全民健康醫療信息采集、互聯互通、分析利用。
在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該中心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張培向記者展示了大數據信息平臺的操作界面,平臺數據庫正在源源不斷地收集包括居民生命統計數據、健康檔案數據、公共衛生管理和綜合醫院診療服務數據等。此外,在市政府的統一協調下,其他部門與健康有關的數據也可以無障礙地在健康大數據資源庫里進行整合,包括民政婚姻登記數據,環保空氣質量數據,人社醫保消費數據,公安人口登記數據等。“在大數據庫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精準地開展智慧健康醫療工作,推出便民惠民舉措以及進行相關科研工作。”張培說,“目前,已有143家醫療衛生機構完整地接入了宜昌市健康醫療大數據信息平臺,按照市衛生計生委的要求,今年6月底,要接通所有縣市平臺,接通之后,基本上能夠覆蓋宜昌市所有3010家醫療衛生機構。”
2015年信息平臺搭建完成后,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都會根據收集到的居民醫療健康數據出具月報和年報,這項工作已經持續了3年。“目前的報告只能形容為一種初級版本的藍皮書。”張培說,“因為目前的居民健康報告中只有對健康和疾病主要問題的描述,還沒有對健康政策、健康環境、健康產業、健康服務業的描述。未來,我們正在計劃制作一本宜昌市居民健康醫療白皮書,以政府的名義向全社會進行發布。讓社會各界都能夠了解醫療健康和本行業,和自身的關系。”
“一人一卡、一人一檔、記錄一生、服務一生”這是宜昌推進智慧醫療的一個重要目標。
“一張卡”指的是宜昌市民卡。這張卡由市政府免費發放給居民,用于個人辦理社會事務,享受社會保障、居民健康及其他社會公共服務的多用途智能卡。目前,全市各縣市區已累計發放160萬張。宜昌市以市民一卡通及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為基礎,以醫療服務信息標準化、檢查檢驗結果全市互認,逐步實現全市范圍跨機構、跨區域、跨衛生業務的健康信息、診療信息共享。
今年5月,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開通了居民就醫社保卡脫卡支付功能,這是醫院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一項創新嘗試。在醫院診室里,就醫過程變得更加簡便,患者刷卡就醫,醫生通過醫療信息管理系統,在患者授權的情況下,便可以調閱該患者的居民健康檔案。這張小小的卡片不但是居民的就醫工具,同樣也是健康檔案載體。
基于“廣義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宜昌巿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建立了信息采集體系,整合了全域市縣近200萬人口的診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監測、健康體檢等信息,拓展了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內涵。相關部門可以實現對居民從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診療全過程的健康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實現基于大數據的疾病控制、健康管理、個性化診療和精準干預。
楊岔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于宜昌市伍家崗區,覆蓋人口5.4萬。目前,該中心成立了10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為轄區居民提供服務。2016年~2017年,宜昌市在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搭建的基礎上進行功能開發和應用,開發了家庭醫生電子簽約服務系統,構建了慢病智能監測報告系統,搭建了高血壓、糖尿病及基層重點服務對象自動分揀管理系統等,并依托健康大數據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評價和考核。
楊岔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毛平說,健康大數據平臺連通了大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在平臺上進行健康大數據分揀和調度。與過去的紙質健康檔案不同,依托健康大數據平臺生成的工作數據更加真實有效,基于真實數據開展工作質量控制與考核更加高效,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為基層基本公共服務政策實施動態化監管、評估、調整提供依據。
就在近期舉辦的一場全國基層信息化應用創新大賽上,宜昌市報送的《基于城市大數據的社區慢病精準管理》獲得軟件類一等獎。宜昌的智慧健康醫療創新模式得到了評委的一致認可。評委會給宜昌模式的評價為“湖北宜昌初步實現了相關條線管理煙囪間互聯互通”。
宜昌市以智慧城市為依托,以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為指導,利用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打通了全員網格人口信息庫、居民健康檔案庫、電子病歷庫、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業務信息系統等基礎數據。平臺已接入宜昌市西陵區、伍家崗區等區縣143家醫療機構和368家藥店個人醫保消費數據,每日采集六大類數據近180萬條。平臺還關聯了人口庫、網格庫、空間地理庫、醫保費用支付庫、空氣質量和水質監測等數據庫,部門間數據共享正在實現,信息孤島、信息煙囪被逐一打破。
“政府主導、互通共享、創新惠民”,鄭國瑄認為,在下一步的推進工作中,宜昌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要對健康醫療大數據平臺做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通過標準化建設提升平臺的質量;要加強對數據的運用,組織專門機構和人員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成果。
在宜昌,一張“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條塊結合、互聯共享”的健康醫療大數據信息網己經建成,為全體居民撐起了一張智慧的健康保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