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元林 倪 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要“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了適應新形勢,搶抓新機遇,四川省新津縣以區域信息互聯共享為核心,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加快建設“健康新津·智慧醫療”,開展“智慧家醫”平臺建設,以醫防、公私、醫養“三融合”為實施路徑,引入省市優質醫療資源,打造醫聯體緊密合作模式,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致力于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區域健康管理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新津縣家庭醫生信息平臺總體框架按照國家、省、市建設總體規劃,系統采用B/S架構模式,SaaS應用部署模式,中心端集中部署在統一機房。新津縣家醫信息服務平臺依托新津縣人口健康信息平臺,通過數據交換與共享整合縣級醫療機構業務系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數據,建立新津縣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數據中心。針對數據中心進行統一的存儲、管理與監控并向居民、醫療工作者、管理者提供分級診療、移動、綜合管理等家庭醫生信息平臺應用。
完成簽約服務“三轉變”。依托新津縣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構建以預約掛號平臺、分診轉診、綠色通道、健康咨詢、健康評估及健康檔案管理為一體的家庭醫生服務平臺,將簽約服務由線下向線上擴充,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三大轉變”。一是簽約服務由線下向線上擴充轉變。建立上下協作、分工不同的工作機制,合力為簽約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推動簽約服務向網格化、信息化轉變,有效提高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豐富醫聯體內涵。二是簽約服務由重點向普惠性轉變。擴大簽約范圍,簽約對象由重點人群向基層利用度較高人群擴展,由簽約本人向簽約家庭延伸,推動簽約服務向大眾化、普惠化轉變。三是簽約服務由被動向主動改變。實行簽約優惠,為簽約對象提供減免費用、開通綠色通道、優先診療等服務,增強群眾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推動群眾由“要我簽”向“我要簽”轉變。
實現家醫信息“三互通”。將家庭與醫療機構組合簽約信息納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通過建立“健康+E”云平臺、“健康新津+”微信小程序,實現醫療信息的實時管理和“三方互通”。一是實現就醫信息區域互通。建立動態家庭電子健康檔案,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全程記錄簽約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通過信息化系統可以隨時查閱個人健康檔案和醫生就診記錄,更能幫助醫生了解病人既往病史,方便制定更有效合理的診療方案。二是實現健康管理家醫互通。搭建“健康+E”云平臺,完善以健康管理為核心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塊,將家庭醫生服務平臺與HIS醫生工作站無縫對接,融合各級醫療機構診療信息,建立龐大實用的醫療健康大數據,通過對健康相關數據的分類、匯集、挖掘分析,家庭醫生能對簽約家庭的治療方案全面了解,提出專業健康管理建議。三是實現精準服務醫患互通。開發“健康新津+”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中建立預約掛號、遠程問診、診間繳費等信息模塊,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醫患之間一對一精準服務與健康宣教,并為簽約人員每年出具一份健康評估報告,突顯健康管家式的實時管理。

助推簽約就醫“三快捷”。立足遠程共享醫療,構建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省市、縣、鄉醫療機構共同參與的健康服務供給端,讓新津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與主城區同等優質的“三大快捷”醫療服務。一是遠程會診更快捷。搭建省市遠程會診平臺,在縣人民醫院—省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四川大學華西二院、武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簽約家庭提供由家庭醫生參與的遠程診療服務,提供線上處方、線下配送等服務。二是縣內分診更快捷。搭建縣內分級診療平臺,在縣醫院成立雙向轉診中心全科病房,落實上轉下轉工作機制,以“一免三優”、掛號醫技等一體化服務促進患者下轉,讓“醫生跟著病人走”;以HIS系統為樞紐,搭建“多方視頻會診”平臺,定時視頻會診,基層醫生全程參與病例討論,不僅提升基層醫生醫療服務能力,而且讓老百姓的病痛診治在基層。三是家醫服務更快捷。搭建遠程體質監測平臺,在區域影像、心電、檢驗遠程診斷中心基礎上,利用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為老年人、慢病患者、孕婦提供遠程監測服務,及時為簽約對象開展點對點遠程醫療服務。
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高。通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和信息數據互聯互通,建立影像、心電、檢驗集中診斷中心,新津縣實現縣內檢查結果互認,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有效解決基層醫技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二是通過由省級、縣級專家團隊和鄉鎮(社區)、村級醫務人員共同參與的“多方視頻會診”平臺,定時視頻會診,基層醫生全程參與病例討論,不僅提升基層醫生服務能力,還能讓老百姓的病痛在基層醫院就能得到診治。
群眾就醫更加方便。一是通過 “健康新津+”微信小程序及“健康新津”公眾號,使預約掛號、繳費、查取檢驗報告、院外康復等各個環節都科學合理地調配資源、節約時間,從而給患者帶來更溫馨、更舒適的就醫體驗。二是通過“互聯網+醫療”對大數據的分析利用,對患者變被動就醫為主動預防,家庭醫生平臺實現了各類重點人群精細化、定制化、互動式信息傳播,既方便了老百姓,也增強了醫患溝通,讓醫生在線上更為大家了解和關注,真正做到線上線下的健康服務全覆蓋。
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顯著加強。一是通過家庭醫生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強了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推進基于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的醫療健康大數據開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廣泛應用。消除數據壁壘,建立了跨部門跨領域密切配合、統一歸口的健康醫療數據共享機制,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應用信息系統數據采集、集成共享和業務協同。二是強化國家、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工程技術能力,制定分級、分類、分域的數據應用政策規范,推進網絡可信體系建設,注重內容安全、數據安全和技術安全,加強健康醫療數據安全保障、患者隱私保護和互聯網健康服務監管。三是通過家庭健康檔案對家庭成員進行慢病風險預測,有助于評估慢病社會負擔,也可鑒別高危個體,更有助于針對慢病發病高風險者進行提示和健康管理。
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新津縣居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初具規模并初步形成有序就醫,家庭醫生平臺的建設在潛移默化中,讓居民漸漸改變了“有病只去大醫院”的就醫習慣,成了家庭醫生的鐵桿“粉絲”,這樣一來,既有效分流了縣級醫院普通門診患者,又使基層診治水平和能力得到鍛煉、提升,同時也真正收獲了居民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