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歷來是各方公認的“硬骨頭”。去年2月,上海市所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全部推開醫藥分開綜合改革,進而啟動薪酬制度改革。
上海市提出,人才培養周期長、社會責任重、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高是醫療衛生行業的基本特點。同時,當前醫療衛生行業的整體薪酬位居社會各行業中等水平,醫生的職業薪酬居于行業前列,也是我國面臨的基本社會現實。
在一定區域內開展行業薪酬制度改革,必須兼顧行業特點和地區現實。根據相關調查,上海市醫師日均擔負診療人次為15.1,在全國位居前列,明顯高于美國、英國醫師擔負的日均5人次~7人次,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醫師擔負的4人次~5人次。但通過購買力轉換的可比收入,上海市醫師的收入僅為相關國家和地區醫師收入的1/4~1/2。
鑒于卓越全球城市的發展定位,上海以建設醫學科技創新中心和亞洲醫學中心的高度,來定位行業發展方向、謀劃薪酬制度改革。以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為切入點,落實公立醫院績效工資分配自主權,旨在提升醫學人才待遇,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打造一支品質高尚、醫術精湛、服務優良的人才隊伍。
上海市公立醫療機構眾多,等級劃分和隸屬關系復雜,須根據不同醫療機構定位和所承擔醫療衛生服務任務的不同,合理確定醫療衛生行業的整體和分級分類薪酬水平。還要考慮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急救體系等不同的行業特點,建立不同體系之間薪酬水平的合理梯度關系。同時,依托不同的辦醫主體,在公立醫院等機構內部,指導建立不同崗位間合理的分配制度,保證醫、藥、護、技之間的合理關系,實現薪酬分配向特殊崗位和人才傾斜。

目前,上海市已依據上述原則,完成急救體系的薪酬制度改革,今年年內將完成疾控體系薪酬制度改革。
上海市明確,醫療衛生行業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包括優化公立醫院薪酬結構、合理確定公立醫院薪酬水平、推進公立醫院主要負責人薪酬改革、落實公立醫院績效工資分配自主權、健全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等。重點是做好頂層設計,分行業分類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
在構建薪酬制度改革測算模型時,上海市采用“4411”模式,通過與國內外行業間和同行業的全面比較,并設置不同的參考權重,綜合、全面確定公立醫院的薪酬改革目標值。其中,國際行業水平、上海市事業單位行業收入水平兩項參考值的權重分別占40%,全國醫療衛生行業收入水平、上海市醫療衛生行業收入水平兩項參考值的權重分別占10%。由于市屬三級醫院在醫療、帶教、科研方面要求高、強度大,給予額外激勵額度。
上海市在“4411”的測算模型下,以全市公立醫院2016年度的薪酬水平為底線,合理確定2017年的增長率;并以此為基礎,在全市所有公立醫院推開薪酬制度改革。針對部分特殊專科醫院等薪酬水平較低的公立醫院,上海保證其獲得全市三甲醫院的平均薪酬水平。
上海市建立了以考核為核心的動態增長機制,保證醫療衛生行業薪酬水平的合理增長。由衛生、人社、財政、發改、醫保等部門聯合成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評價小組,按照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對各級辦醫主體的辦醫成效進行考核評價。由上海市人社、財政部門根據年度考核評價結果,結合全市績效工資整體增幅,綜合考慮醫院運營收支情況和事業發展需要,確定市、區公立醫院整體績效工資水平的增量。
在公立醫院內部,建立激勵約束相結合的薪酬分配制度。由各辦醫主體兼顧機構功能定位、公益性、醫改重要舉措等要素,確定各公立醫院的績效工資總量。公立醫院內部分配要堅持兩個導向,向緊缺專業醫師傾斜,保證綜合性醫院內兒科、急診、病理等緊缺專業醫師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全院醫師平均薪酬水平;向低年資醫師傾斜,保證初級職稱醫師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全院平均薪酬水平。
對于下一步的改革推進,上海有兩點思考:一是薪酬改革與醫院財政可承受力的平衡,二是與醫療行業內外的平衡。在考慮醫院財政可承受力時,不僅需要通過規范醫療行為,控制不合理的醫療費用,更重要的是要盡快調整和提升醫療服務的價格。對于公益性服務多、政府指令性任務多的公立醫院,是否需要額外的財政經費保障,也需要綜合考慮。此外,在整個公立醫院薪酬改革當中,必須要考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包括社會的平均工資及增幅,所處地區的GDP及增長速度、CPI及變化情況;在行業內部,也要兼顧考量公共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不同類型醫療機構,通過綜合考量,最終作出科學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