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 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語文教學中,閱讀為寫作提供了素材和范本,寫作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語文知識的內化與延伸,這兩種學習活動在各個階段的語文學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們要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讀;寫
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創作存在或深或淺的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語言的構造,這是文學作品的元素,也是基本材料。”要寫出好的作文,首先要善于閱讀,其次才能實戰演練,最終掌握寫作的技能。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活動時,要注重讀寫結合,選擇合適的時機安排適度的練習。
不同題材的文章寫作重點也不同,像科普文和說明文這些知識性強的文章都是總結對事物進行的研究,而小學生的作文主要是傳情達意。有代表性的文章都會傳遞出一定的思想情感,展現作者的內心世界,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就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在作者的思維中流露出來的獨特情感。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永遠的白衣戰士”,課文最后一段寫到葉欣醫生的葬禮在廣州殯儀館青松廳舉行,許多葉醫生的同事和好友都跟她告別,那么根據前面對葉醫生生平事跡的詳細介紹,我們可知這是一位無私奉獻的白衣天使,同學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想象一下醫院的員工會想對已故的醫生說些什么?學生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可以了解到社會上有許多這樣的無名英雄,所以學生在思考時也會受到這方面的影響,得出的答案幾乎是統一的,都是認為應該歌頌這種崇高的奉獻精神。然而這種千篇一律的答案并沒有達到教學的要求,所以教師可以用投影儀放映一些醫生治病救人的視頻,然后將葉欣醫生的事跡和她的身體狀態用時間線連接起來,這樣學生就不會再覺得醫生只是履行了她的職責,而是能體會到醫生在面對病人時,內心有多么的焦急,醫生都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一己之力去救活更多的人,這是一種信念。學生由此可以拓展出許多話題,這樣寫出來的內容也會更加感人。
課堂教學雖然是按照固定的計劃展開的,但是由于教材內容的更新和實時事件的變化,總會有意料之外的狀況發生,這是學生思想上的變革與課文中呈現的內容之間發生的巧合,但并不意味著這節課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教師可以借助這種偶然的因素,安排一些與教學話題有關的事件。
教學“九色鹿”這篇課文,學生讀到“國王聽到九色鹿的一番話后,感到十分慚愧”時,后面用“背信棄義”“恩將仇報”這兩個詞形容調達,雖然合情合理,但學生會感到結局很奇怪,因為國王的目的是要捕獵九色鹿,怎么最后反被九色鹿說服了,按說王妃如果執意要用九色鹿的毛皮做衣服,國王應該會狠心殺掉九色鹿,甚至將調達一起殺掉。學生都覺得事情應該變得更糟,但這不符合寓言故事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那種結局雖然存在,但作者是不會寫出一個窮兇極惡的國王。學生的分析很細致,卻忽視了價值觀的取向和人性的本質,在這種學習態度的轉變中,學生也可以發揮想象力自己編寫一個相似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題和形式可以不變,但是情節以及人物的身份可以做適當的修改。在這種練習中,學生會逐漸找到寫作的方向,這種做法也充分彰顯了讀寫結合的益處。
評價他人的言語是一種鍛煉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學生如果非常喜歡課文中的某段文字,就可以將它摘錄下來,在本子上寫出自己的心得,這種積累可以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獎懲分明地評價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對在寫作上有進步的學生要給予肯定,作文質量不佳的學生也不要盲目地批評,可以幫他找原因,爭取進步。
例如:“鄭和遠航”的教學片段:
師:(學生自由討論)請派出學生代表將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同學面前讀出來。
生:明朝時的一個三保太監在出使西洋時,沿途經過許多國家,都受到了各國君臣的擁護,簡直是嘩眾取寵。
師:對鄭和的形容錯誤,可以不用難度較大的成語,在課下需要改進。
……
綜上所述,情感是寄寓在文采的基礎上,兩者的相互交融使得讀寫結合更顯自然,這種教學模式是符合一般規律的,學生的閱讀思維和表達能力也都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沈琴.讀寫交融應走出生硬模仿的泥潭[J].小學教學參考,2017(1):65.
[2]林天賜.讀寫結合的問題與實踐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12):32-33.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青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