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張學正
【摘要】唐可清教授結合中西醫的醫學觀點和自己研讀經典以及多年的臨床工作實踐,根據心力衰竭氣虛
血瘀水停的病機,首創了瀉肺活血利水法治療心力衰竭的先河,把這種理論運用于臨床,組成行之有效的方劑。
【關鍵詞】中醫;心衰??;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R259.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9..01
唐可清教授創立的瀉肺活血利水法治療心衰病,把心衰病分為四種種類型,診斷要點、治法、方藥如下:
1 氣陰兩虛,瘀血水停證
患者證見:心悸氣短,胸痛咯血,煩躁不安,口干舌燥,顴紅盜汗,咳嗽痰少不易吐出,倦怠乏力,夜寐欠安,大便干結,舌體瘦小,舌質紅有裂紋,或舌有瘀斑、瘀點,舌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或細弱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利水
方劑:
組方:西洋參20 g、麥冬10 g、五味子9 g、生地30g、黃芪30 g、沙參15 g、桃仁12 g、澤蘭12 g、豬苓30 g、桑白皮12 g、炒葶藶子10 g、大棗5枚。
本方為生脈散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在氣陰虧虛、水瘀內停的基礎上,或陽虛及陰;或過用溫陽之品耗傷陰液;或過用利水藥物導致陰津虧虛;或氣虛陽虛不能固攝,汗出過多陰液損傷。另外,因糾正心衰反復使用利尿劑;或長期應用利尿劑而未能及時補充液體,加之患者胃腸功能減弱吸收減少;或因嘔吐腹瀉水分喪失等,均能導致陰津虧損,以致形成氣陰兩虛、水瘀內阻的病理。因此治以益氣養陰、活血利水之療法。
2 中焦痞阻、瘀血水泛證
主證:胸脅滿悶,脘痞腹脹,惡心嘔吐或干嘔,口唇紫紺,食少納呆,心悸氣促,咳嗽吐痰,氣短乏力,口苦口粘,舌質暗,舌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弦數。
處方:半夏9 g、黃連9 g、黃芩12 g、干姜6 g、人參
10 g(或黨參18 g)、炒葶藶子12 g、澤蘭12 g、川樸10 g、桃仁12 g、桑白皮12 g、枳殼9 g、車前子30 g(包煎)、大棗5枚、甘草3 g。
本方由半夏瀉心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治小柴胡湯證因誤下而致之心下痞證,即邪在少陽,本當和解卻誤用下法,而損傷中氣,以致中焦不運,升降失司,氣機阻滯寒熱互結之心下痞,半夏瀉心湯后世應用甚為廣泛,凡濕阻中焦寒熱錯雜之濕熱阻滯中焦,氣機升降失調胸脘悶脹痞塞者,多以此方加減,且臨床療效頗佳。
證之臨床,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確有不少患者以胸脅滿悶,脘痞腹脹,食少納呆等為主要臨床表現,以手按壓上腹部脹痛加劇,古籍《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心實熱,心下痞滿……,于嘔不安,水谷不消,欲吐不出,煩悶喘息”。正說明濕熱阻滯、胸脘痞滿、氣機壅阻的表現。作者每遇此病證之心衰者,投以上方加減均獲顯著療效。
3 氣陽不足、血瘀水停證
主證:心悸氣促,胸悶胸痛,口唇紫紺,咳嗽吐白粘痰或吐泡沫樣痰,或痰中帶血絲,畏寒肢冷,出冷汗,面色晦暗或蒼白,大便溏薄。舌體胖大,舌質暗有瘀斑或瘀點,舌苔白,脈細弱或結代。
處方:人參12 g、黃芪30 g、制附子9 g、干姜6 g、桃仁12 g、澤蘭10 g、茯苓皮30 g、桑白皮12 g、大腹皮30 g、車前子30 g、炒葶藶子12 g、大棗5枚。
本方為四逆加人參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味。
根據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審其病因病機,氣陽虧虛、水瘀內停是本病病理機鋪的根本所在。主要病理特征是氣虛陽虛為本,瘀血水飲為標,虛實挾雜之為患。故治療本
病應以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用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以為治。
本方扶正祛邪并施,治標與治本兼顧,益氣與溫陽共用,化瘀與利水同治,共奏祛邪安正之目的。氣陽兩虛、水瘀內停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見的證型,本方是作者治療心衰常應用的一張有效方劑。
以上三法主方因證而異但均涉及葶藶大棗瀉肺湯。然出自于《金匱要略》的葶藶大棗瀉肺湯確有瀉肺行水,下氣平喘之良效,主治痰誕壅盛,咳喘胸悶等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多出現胸水;肺瘀血后出現肺濕羅音;或肺炎導致的水泡濕羅音時,患者多有咳嗽吐痰,喘息胸悶等“肺中
痰水”證,以本方為基本方加味應用,每可獲得顯著療效。
4 回陽救逆,益氣固脫法適用于心陽虛脫證
主證:心悸煩躁,喘促不寧,呼吸短促,汗出不止,精神萎靡不振,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質暗淡苔白,脈細微欲絕。血壓降低,心音低弱,心率快。
處方:人參15 g、熟附子12 g。
充血性心力衰竭未得糾正所發展到的嚴重階段可發生心源性休 g,即相當于心陽虛脫證,祖國醫學認為慢性消耗性疾病過程中,若突然出現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煩躁不安,心悸喘促,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證候是陽氣暴脫之象。如《臨證指南醫案,脫》:“脫之名,惟陽氣驟起,陰陽相離,汗出如油,六脈垂絕,一時急迫之癥,方名為脫”。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久病不愈,陽氣虛損,氣虛不固,大汗淋漓,汗出亡陽;陽虛則陰寒內盛等而發為脫證。心陽虛脫證一旦發生,在積極而有效的抗休 g藥物治療下,配合中藥參附湯內服,可收到意外的療效。參附湯出自《正體類要》,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壯真陽,二藥合用力專效宏,是一首大溫大補、回陽救厥之良方。亦可加煅龍牡各30 g(即參附龍牡湯)收斂固脫。若陰陽俱脫者可加麥冬30 g,五味子9 g以回陽救陰。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