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翔 唐良華
【摘要】目的 探討一種便攜式艾灸器的制備及其對膝關節局部皮膚反應的差異。方法 以傳統灸法為載體,通過采用特殊設計結構的灸盒限制空氣流入量達到降低艾條燃燒速度的同時使得艾條熏灸穴位時燃燒熱力持續而溫和。艾灸器筒狀體和喇叭支架將艾條大部分熱力導向熏灸皮膚處,使得艾條燃燒時熱力集中而準確。選用30例雙膝關節外膝眼處作為熏灸部位,分別觀察實驗組便攜式艾灸器(熏灸左膝)和對照組普通艾條(熏灸右膝)直接熏灸后5、10、20分鐘的皮膚溫度和紅暈面積大小的差異。結果 5分鐘后實驗組皮膚紅暈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實驗組皮膚溫度稍低于對照組;10分鐘時實驗組皮膚紅暈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且兩者差異性增大。實驗組皮膚溫度仍低于對照組,兩者較5分鐘時溫度增高明顯。20分鐘時實驗組皮膚紅暈面積小于對照組,較10分鐘時未見明顯差異性;實驗組與對照組皮膚溫度較10分鐘時均有升高,實驗組較10分鐘時差異性不明顯,而對照組較10分鐘時溫度升高明顯。結論 實驗組各時間段熏灸局部皮膚的潮紅面積大小、溫度低于對照組,這可能是由于實驗組便攜式艾灸器的特殊設計使艾條熱力導向較為集中而穩定,由此可證明便攜式艾灸器燃燒艾條所產生的熱力對局部膝關節皮膚的刺激緩慢而集中。
【關鍵詞】便攜艾灸器;普通艾條;膝關節;外膝眼;皮膚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f Osteoarthritis,KOA)又稱為退行性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病、膝增生性關節炎等[1]。膝骨性關節炎進展緩慢,最終導致關節功能紊亂,以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發病無地域、種族差異,和年齡、肥胖、創傷、炎癥及遺傳因素有關,其最終致殘率為53%,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對于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1 研發目的
作為具有諸多良好功能的艾灸,其艾灸所用的器械確存在著如下不足:一、艾灸效果較好的器械大多價格昂貴,體積龐大,無法滿足平民化的日常使用;二、價格低廉、使用方便,便于平民化消費發明的艾灸器多為傳統的艾灸方法。三、傳統艾灸火力不穩定、不持續,效果差異大且容易對皮膚造成灼傷。四、由于膝關節部位具有“面積相對小”“活動度較大”等特點。傳統艾灸方法治療骨性膝關節炎時存在熏灸時穴位“對不準”“熱力不集中、不穩定”的問題。因此,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操作方便,并且價格低廉,便于平民化消費的艾灸器,已經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2 研發內容
本便攜艾灸器解決其主要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便攜艾灸器包括筒體、艾柱固定圈、鐵圈和膏藥片,筒體由圓柱體、喇叭體和磁性邊組成,磁性邊上設四顆銣磁鐵(0.5 cm×0.3 cm),圓柱體、喇叭體之間設有細密的金屬絲網;艾柱固定圈是由鐵絲繞成的固定圈、把手及艾柱針,艾柱固定圈通過把手將艾柱針插入艾柱套在圓柱體上;鐵圈固定在膏藥片上,鐵圈與磁鐵相吸。便攜艾灸器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療效。見圖1。
3 便攜艾灸器與傳統艾條對于治療膝關節炎時對皮膚刺激性的評估
3.1 納入及排除標準
隨機選取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骨二科在院骨性膝關節病人30人,女18例,年齡48~61歲,平均(54.63±6.31)歲;男12例,年齡53~65歲,平均(59.83±5.12)歲;間選取人類體溫波動較小的16:00~20:00,實驗地點位于骨二科住院部治療室。選取時排除相關藥物過敏及既往皮膚病史患者,實驗開始前體溫高于37℃或低于36℃的患者均予排除。若之后體溫符合要求者可納入,每位患者左膝關節為實驗組,右膝關節為對照組,實驗組為便攜艾灸器熏灸,對照組為傳統艾條熏灸,選穴均為外膝眼。兩組資料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3.2 選穴理由
現款艾灸器針對膝關節所研制,艾灸“膝眼”穴可延緩或改善膝關節OA的軟骨退變,減少或抑制骨贅的形成,提高了膝關節軟骨中的PTG含量,其作用機理可能是艾灸治療可下調膝關節OA軟骨中過高的TGF-β1、TGF-β3水平,促進了PTG在膝關節軟骨細胞中的合成或抑制了PTG的分解,從而減少了骨贅的形成,達到治療膝關節OA的目的[3]。
3.3 實驗步驟與操作
操作方法:實驗組:患者取坐位,左側膝關節自然下垂,取穴后局部皮膚常規消毒,用10 cm2特制消腫止痛膏貼敷于穴位,點燃艾柱后放入灸盒,連接灸盒后進行熏灸(選患側犢鼻),每次治療共用體積均等的兩段艾條。治療時間:每位患者僅在一天16:00-20:00內治療三次。對照組:單純艾灸療法。取穴:犢鼻。操作:患者取坐位,右側膝關節自然下垂,取穴后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點燃艾條后對穴位進行熏灸。主要觀察和測量患者左右膝關節熏灸5、10、20分鐘時熏灸部位局部皮膚潮紅面積大小(三次取平均值)、皮膚潮紅中心溫度(紅外線體溫計測量治療3次后取平均值)差異,同一位患者、同一時間斷共采集3次。
3.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5 結果(見表1、2)
4 討 論
(1)通過對30例膝關節病人治療后對熏灸局部皮膚的潮紅面積大小、溫度(紅外線體溫計測量3次取平均值)差異的觀察發現:實驗組治療后熏灸局部皮膚的潮紅面積大小、溫度低于對照組。
(2)膝關節為人體最為復雜的關節,也是負重和基礎運動較多的關節,具有關節腔隙大、散熱快等特點,便攜式艾灸器熱力的緩慢和集中有利于使得艾灸的熱量傳遞至關節腔隙,且溫度恒定。再結合少量中藥消腫止痛膏時可使藥物成分對病灶的導入更加精確,熱力使得局部皮膚毛孔能夠充分擴展,加強了藥物對皮膚的滲透性,使得藥物成分更加高效、節約。盡可能避免大量藥物與皮膚接觸導致皮膚嚴重過敏的風險。但此實驗僅證明艾灸器的可行性和與傳統艾灸相比的優越性,此艾灸器對于膝骨關節炎的療效及其機制,還需進一步探尋。
5 不足之處
(1)樣本量的限制或器材的差異性可能導影響實驗結果數據的準確性。
(2)每天天氣的氣溫可能影響室內溫度從而間接影響室內患者熏灸處膝關節的表面溫度。
(3)每位患者皮膚存在個體差異,對熱量的敏感度不一致,所以熏灸后皮膚的潮紅面積數據欠準確。
參考文獻
[1] 張莉莉.艾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63):12348-12349.
[2] 唐 暉.基于文獻的艾灸療法應用規律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