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徐鐸源
【摘要】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同時,追求完美的心態越來越強烈,因此,存在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心理問題包括很多種,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心理問題不容易被人們所察覺,有時可能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相關癥狀,常常到心血管內科就診。在心血管內科當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且在臨床表現上,都以心悸、胸悶、頭痛等表現為主。心血管內科疾病與心理障礙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但又有一定的區別,因此誤診率較高。本文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評估的方法和重要性加以介紹,并且為心血管內科就診患者的心理干預提供思路。在減少誤診率的同時,為患者減少更多的費用,同時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問題。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評估;心理干預;心身疾病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1 心理障礙的基本含義
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較多,主要有社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大多數的心理障礙都是具有誘因的,是在突發事件之后,人們出現的以情緒低落、恐懼等心理狀態,這樣的心理狀態使人們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出現嚴重的下降,導致社會功能受損,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具有不良影響,同時對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消極的影響。也有一些人可以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下降、或者出現心悸、胸悶等軀體形式的臨床表現。由于心理障礙時常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使患者本人感到明顯的痛苦,因此大部分患者經常會主動的尋求醫生或者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這也是與精神病性障礙相互區分的關鍵點。
2 心血管內科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以及處理方法
心血管內科當中最常見的兩種心理障礙是焦慮心理障礙和抑郁心理障礙。具體的表現形式是兩種:一種是患者本身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疾病引起的患者的心理障礙,另一種情況是患者只有心理障礙,但并沒有器質性的疾病。因此,對于兩種不同的情況的患者,應該給予不同的處理。由于心血管內科心身疾病的患者相對較多,因此在接診患者的同時,首先與患者交流一些基本的情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內科疾病的家族史,對患者的生活習慣、檢查結果等方面進行了解。主要目的是為了區分心身疾病的患者和確實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避免誤診。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心身疾病和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礙的發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障礙產生的身體不適,具有類似心血管疾病的癥狀,但患者本身不存在器質性病變。這類患者的癥狀發生經常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誘因,例如:突發的應急事件、家庭的變故,主要包括:喪偶、失去親人、離異等,患者自己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心理承受能力不強,敏感、追求完美等特點。患者往往出現不明原因的心悸、胸悶、勞累、消化不良等癥狀。臨床上的處理方法主要以心理學方面的措施為主。例如:為患者進行心理咨詢、必要時進行心理治療。
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患者在存在心理問題的同時,具有檢查結果的異常。例如患者存在高血壓、冠心病等,檢查提示患者的有關檢查指標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常。與患者交流的過程或者冠心病,但對于這些疾病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障礙。處理的方法是積極治療原發病,對于患者的心理障礙,通過積極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向患者介紹一些曾經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在用藥方面對患者加強監督,例如:告知患者按時服藥的重要性,例如:對于高血壓患者,可以將用藥的方法寫在患者的病歷本上等,以書面的形式提示患者按時服藥,告知患者高血壓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只要堅持按時服藥,一般都能夠得到較好的控制。保持心情舒暢也是幫助控制血壓的有效方法。不要對疾病過于緊張,過于緊張的情況下,血壓反而會更高。此外,可以建議患者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學習一些身心放松的方法等。
3 總 結
目前,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和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使得人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1]。心理障礙的產生原因與環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息息相關。在心血管內科當中,心身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患者的心理障礙越來越多,導致對患者的誤診率明顯增加。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心血管內科僅僅關注到患者的身體不適,沒有想到產生癥狀的根本原因。這會導致心血管內科工作當中,出現較多的沒有實際意義的檢查或者不必要的治療,結果適得其反。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問題的關注度逐步提高,雙心疾病的概念逐漸被臨床所接受[2]。給我們的啟示是,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人們容易出現心理障礙,進而出現類似心血管疾病的相關軀體癥狀。在心血管內科的就診患者當中,一方面要積極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另一方面也要根據聽診以及其他檢查的手段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器質性疾病。對于存在器質性疾病的患者給予相應的治療,同時做好心理疏導[3]。對于心身疾病的患者應及時轉診心理科,讓患者及時尋求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醫生的幫助,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要不必要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苗 莉,丁 瑾,嚴庭智,劉迎午,姚小梅.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J].天津醫藥,2016(11).
[2] 孫振曉,劉化學,焦林瑛,周 濤,楊洛寧,范金云.兩種抑郁自評量表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癥狀評定的一致性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6(23).
[3] 陳克富,高桂萍,杜麗坤.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86).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