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慶
【摘要】目的 探析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在急查血常規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就診且需要急查血常規的80例患者為主要對象,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進行分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用靜脈采血,觀察組用末梢采血,對兩組的各項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的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體積(MCV)、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比容(Hct)、血小板計數(Plt)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白細胞計數(WBC)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 在血常規急查時,相對于末梢采血,采用靜脈采血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可作為血樣采集的優先選擇。
【關鍵詞】靜脈采血;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規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0..02
血常規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疾病檢驗方式,可通過血細胞的形態、數量以及分布情況等相關指標反映出受檢者的身體狀況,用于疾病的診斷評估,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但在血常規檢查中,一些客觀因素會對檢查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例如血液樣本的來源、檢測的儀器設備等[1-2]。靜脈采血和末梢采血是臨床上常用的采血方式,但這兩種采血方式是否會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一直是臨床研究的課題。本研究以于我院就診且需要急查血常規的80例患者為主要對象,對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在急查血常規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就診且需要急查血常規的80例患者為主要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40例/組。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16~76歲,平均年齡為(38.86±2.15)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區間為17~75歲,平均年齡為(38.27±2.24)歲。在統計學軟件中錄入兩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資料,經分析發現兩組患者在上述各項一般資料的對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3-4]:(1)均行血常規檢驗;(2)無血液疾病史;(3)知情、自愿參與,病例納入和分組方法均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的采血工作均由同一位護士操作,排除采血者對血液樣本和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兩組患者采血前均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干燥后再行穿刺采血。
觀察組:選擇肘靜脈采集受檢者的靜脈血,若肘靜脈的采血難度大,則可以選擇手背靜脈、內踝靜脈部位進行采血,采集5 ml靜脈血。
對照組:選擇手指末梢為采血部位,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采血前叮囑患者注意保持平衡,采血時間為次日清晨,采集5 ml清晨空腹靜脈血。
血液標本采集完成后,用棉簽按壓采血部位,按壓約4分鐘,在2小時內完成血液樣本檢測。檢測血液樣本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及相關配套試劑。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RBC)、血小板計數(Plt)、血紅蛋白(Hb)、紅細胞體積(MCV)、白細胞計數(WBC)、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比容(Hct)、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進行測定和統計學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納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的RBC為(3.85±0.63)×1022/L,對照組的RBC為(3.22±0.42)×1022/L(t=5.262,P=0.000<0.05);觀察組的Hb為(13.36±1.12)g/L,對照組的Hb為(10.63±1.38)g/L(t=9.358,P=0.000<0.05);觀察組的MCV為(91.68±4.26)fL,對照組的MCV為(85.26±3.37)fL,t=7.475,P=0.000<0.05;觀察組的MCHC為(316.85±12.58)g/L,對照組的MCHC為(301.25±12.64)g/L(t=5.533,P=0.000<0.05);觀察組的Hct為(0.53±0.13)%,對照組的Hct為(0.40±0.05)%(t=5.903,P=0.000<0.05);觀察組的Plt為(227.86±20.26)×109/L,對照組的Plt為(200.63±17.45)×109/L(t=6.441,P=0.000<0.05);觀察組的WBC為(5.23±1.16)×109/L,對照組的WBC為(6.65±1.32)×109/L(t=5.111,P=0.000<0.05);觀察組的MCH為(26.86±2.48)pg,對照組的MCH為(26.59±2.57)pg(t=0.478,P=0.634>0.05)。
3 討 論
血常規是臨床檢查和診斷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術手段,不僅可以對機體是否感染、貧血、并發血液系統疾病進行診斷,同時還可以對疾病的發生風險進行評估,及早的發現疾病發生的預兆和風險,可為治療提供重要輔助信息[5]。隨著臨床醫學和醫療設備的不斷發展,血常規檢驗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多,醫生對檢查結果的靈敏度、準確度和特異度要求也越來越高。有報道提出,不同的采血方式會對檢查結果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因此,臨床上要選擇一種安全、準確的采血方法,最大程度上保障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靜脈采血的RBC、Hb、MCV、MCHC、Hct、Plt均高于末梢采血,WBC明顯偏低,本結果與崔楠楠[6]報道中的研究結果相符,這說明血液樣本的來源不同會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體現了靜脈采血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末梢采血主要以指尖和耳垂為主要采血部位,這些部位的毛細血管多,采血更為便捷,但局限是采血量少,與靜脈部位相比血液通暢性差,會影響檢查結果。并且,末梢部位的溫度相對較低,在同等情況下,采用末梢采血的血液樣本會對血常規檢測的準確率造成嚴重影響。選擇靜脈采血,采血部位通常是肘靜脈,在靜脈部位采集的血液樣本不容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血流量大,可以代表全身血液,故檢測準確性和重現性相對較高。
綜上所述,在血常規急查時,末梢采血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低。而采用靜脈采血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高,故可作為血樣采集的優先選擇。
參考文獻
[1] 張文博.不同采血方法應用于血常規檢查對比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6,8(19):131-132.
[2] 游浪瓊.兩種采血方法應用于血液常規檢驗中的臨床結果比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4):67-68.
[3] 李毅堅,王堃成,周 念,等.不同采血方法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6,29(1):75-76.
[4] 張學文,吉英嶸.不同采血方式進行血常規檢測的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3):1804-1805.
[5] 駱文龍,胡 婷,包文星.直接靜脈采血、留置針采血和末梢采血的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J].預防醫學,2017,29(11):1187-1188.
[6] 崔楠楠.靜脈采血與末梢采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8,50(1):10-11.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