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林 杜蒙 張金亮 王增武
【摘要】目的 對腦動脈瘤形成、破裂與腦血管形態學型相關性作探討。方法 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腦動脈瘤患者100例納為觀察組,并將同期接收的未見腦動脈瘤形成的其他腦血管疾病患者100例納為對照組。結果 腦動脈瘤形成在50~60歲的發生率最高,并多見患者存在高血壓;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率最高,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年齡比未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低,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瘤體子囊存在率高,中前交通動脈瘤一側優勢型存在率高。結論 腦動脈瘤形成、破裂與腦血管形態學類型存在多方面相關性。
【關鍵詞】腦動脈瘤形成;腦動脈瘤破裂;腦血管形態學類型
【中圖分類號】R651.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0..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中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腦動脈瘤患者100例納為觀察組,男48例、女52例;并將同期接收的未見腦動脈瘤形成的其他腦血管疾病患者100例納為對照組,男51例、女49例。納入對象病情均經臨床病理學、DSA造影確診[2],排除了合并重大器官、體循環與血液疾病患者,排除了具有先天性疾病患者;本次研究中納入對象均對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將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數據詳細整理后作對比分析,包括年齡以及吸煙史、高血壓史、雙側顱腦前動脈A2短起始位置夾角等方面情況[3]。
1.3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腦動脈瘤形成因素
兩組患者糖尿病及高血脂發生率比較無差異(P>0.05);但觀察組患者高血壓發生率93.0%比對照組21.0%高(P<0.05)。見表1。
2.2 腦動脈瘤破裂因素
觀察組患者中腦動脈瘤破裂58例58.0%,其中前交通動脈瘤破裂37例37.0%、后交通動脈瘤破裂16例16.0%、基底動脈瘤破裂5例5.0%,可見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率最高;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年齡均值為(61.74±10.36)歲,未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年齡均值為(55.52±7.19)歲,可見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年齡比未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低(P<0.05,t=16.0742);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瘤體147個、存在子囊79個53.7%,未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瘤體93個、存在子囊37個40.0%,可見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瘤體子囊存在率53.7%比未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40.0%高(P<0.05,
x2=3.0621)。
2.3 腦血管形態學類型
觀察組患者中前交通動脈瘤一側優勢型為93例93.0%,此占比與正常人比較存在差異(P<0.05,x2=5.8325)。可見前交通動脈瘤及一側優勢型供血狀態存在相關性。后交通動脈瘤前循環優勢型21例21.0%、標準均衡性27例27.0%,可見患者腦血管形態學類型和正常人分布具有很大差異(P<0.05)。后交通動脈瘤前循環優勢型x2=5.3621、標準均衡性x2=3.0595。
3 討 論
腦動脈瘤為腦血管疾病類型之一,好發于年齡30~70歲的人群,常見患者表現為癲癇發作或者瞬間強烈頭痛、嘔吐以及意識障礙等方面不良情況。
臨床上亦常見患者出現再次破裂,出現此種情況的患者約60%~70%失去生命,剩下的存活患者大都遺留重度腦血管痙攣所致的后遺癥,通常多見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造成相關癥狀而就診治療。而臨床治療該癥時,大都是以開顱夾等輔助工具治療,避免患者出現再次破裂,目前臨床上并無效果明顯的治療藥物,故提示探討腦動脈瘤各方面情況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腦動脈瘤形成與患者年齡及腦血管形態、高血壓等方面情況相關,年齡及腦動脈瘤形成部位、瘤體子囊與破裂的相關性均高,極易造成動脈瘤破裂,腦血管形態學類型發生變化后,隨之腦動脈瘤形成出現相對應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侯魁元,任付賓,邵正凱,等.腦動脈瘤破裂風險因素的臨床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15,44(07):158-162.
[2] 劉 洋.早期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形態學特征與CTP參數的相關性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5.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