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文
【摘要】目的 分析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在腕關節損傷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研究時間:2016年2月~2018年2月,研究對象:200例本院收治的腕關節損傷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100)、研究組(n=100),對照組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診斷,研究組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進行診斷,對比分析兩組檢出率、檢出情況、診斷準確率。結果 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對比顯示,研究組診斷準確率、檢出情況、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分析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在腕關節損傷診斷中的臨床價值中,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診斷準確率較高,檢出情況較好,對腕關節損傷患者的診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腕關節損傷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腕關節損傷后患者多表現為腕部無力,腕關節活動不靈,輕傷患者一般無明顯的腫脹,疼痛程度較輕,多在大幅度活動腕關節時出現疼痛;重傷患者表現為腕部腫脹,疼痛程度較重,腕關節不能進行活動。腕關節作為連接手和關節的主要部位,較容易出現損傷。腕關節解剖結構較復雜且形態各異,致使其在臨床的診斷中困難程度較大。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將CT、核磁共振成像等引入到診斷和治療中,效果較好?;诖?,本次就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在腕關節損傷診斷中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現做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相關資料分析,將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00例腕關節損傷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100例。研究組:男48例,女52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5.5±20.5)歲,左側損傷患者62例,右側損傷患者38例;對照組:男49例,女51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6.5±24.5)歲,左側損傷患者60例,右側損傷患者40例。將兩組腕關節損傷患者基本資料進行精細對比分析,差異不明顯(P>0.05),符合研究標準,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腕關節損傷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64排CT來進行腕關節損傷的診斷:指導患者全身放松,使用16層螺旋CT掃描機進行掃描,電壓:
120 KV;額定電流:0.2A;掃描時間:500 ms;掃描層厚:5 mm;重建層厚:1 mm;重建相隔層厚:0.2~0.5 mm,將數據均傳送至工作站形成圖像后進行處理,整個過程使用可以讓圖像最大程度顯示的方法(MPR、SSD、VR、CPR),盡最大可能滿足臨床診斷的需求[1]。
研究組采用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來進行腕關節損傷的診斷:多層螺旋CT使用16層螺旋CT掃描機進行掃描,電壓:120 KV;額定電流:0.2 A;掃描時間:500 ms;掃描層厚:5 mm;重建層厚:1 mm;重建相隔層厚:
0.2~0.5 mm,將數據均傳送至工作站形成圖像后進行處理。核磁共振成像使用超導性磁共振成像儀,層厚:3 mm,層間距:0.3 mm,對患者掃描過程中,要通過矢狀面、冠狀面的自旋回波序列(T1WI),矢狀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冠狀面脂肪抑制技術序列(STIR)進行掃描。聯合診斷,兩組診斷結果后,對圖像進行綜合性分析,得出結果[3]。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學為診斷依據,分析兩組腕關節損傷患者的檢出率、檢出情況、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分析
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x±s)表示;計數資料用x2、%表示,P<0.05,兩組腕關節損傷患者資料對比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檢出率對比
兩組患者檢出率對比,研究組檢出95(95%)例,未檢出5(5%)例,對照組檢出73(73%)例,未檢出17(17%),兩組檢出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x2=8.455。
2.2 兩組患者檢出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檢出情況對比,研究組出現脫位22(22%)例,出現隱匿性骨折33(33%)例,移位性骨折40(40%)例,對照組出現脫位40(40%)例,出現隱匿性骨折13(13%)例,移位性骨折19(19%)例,兩組檢出情況對比,差異顯著,P<0.05,x2=8.365。
2.3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對比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對比,研究組確診60(60%)例,延診29(29%)例,誤診11(11%)例,診斷準確率89(89%)例,對照組確診52(52%)例,延診24(24%)例,誤診24(24%)例,診斷準確率76(76%)例,診斷準確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x2=5.853。
3 討 論
腕關節結果較復雜,作為支撐人體的重要組織,其主要構成包括腕骨、尺橈骨等,在外界暴力的引導下極易出現骨折和脫位,造成腕關節損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腕關節具有解剖結構復雜、活動頻率高的特點,其一旦出現損傷,診斷較困難,主要是由于骨骼處于重疊狀態,必須使用成像較清晰的儀器進行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檢出情況為95.00%,高于對照組,檢出準確率為89.00%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核磁共振成像具有無輻射、高敏感度、分辨能力強的優勢,是利用磁共振原理,通過發射大量的電磁波來對檢測圖像進行繪制,進而進行診斷,主要是根據機體各組織之間的氫離子濃度存在差異而產生不同的成像來診斷,其還可以明確的辨別骨折線和骨折組織,有利于隱匿性骨折、軟骨損傷等的診斷,這與王博[2]中對核磁共振成像的描述一致,但其對碎骨片的診斷效果較差,主要是由于核磁共振屬于二維圖像,成像質量較差,在臨床診斷中極易出現漏診。多層螺旋CT是從常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主要是通過MPR、SSD、VR、CPR等重建模式,提高圖像的清晰程度,清晰明確的反映出患者在臨床發病時出現的脫位以及腕骨骨折狀況,將骨折完整的顯現出來,但其不足之處就是只能顯示部分隱匿的骨折,這與劉滿河[4]中對多層螺旋CT的描述一致,其單獨使用進行檢測,準確率較低,兩者聯合進行檢測,可以避兩者的短處,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綜合上述,在分析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在腕關節損傷診斷中的臨床價值中,多層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診斷準確率較高,檢出情況較好,可以明確的顯示細微骨折片,對腕關節損傷患者的診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邊瀾濤,秦建國.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成像聯合診斷在腕關節損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06):95-96.
[2] 王 博.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聯合應用于腕關節損傷的影像特征和診斷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05):66-68.
[3] 莫海賓,潘枝婉,陳源凱.多層螺旋CT與核磁共振聯合應用于腕關節損傷的影像特征和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31):123-127.
[4] 劉滿河.多層螺旋CT聯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9):150.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