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碧
【摘要】目的 全面分析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知識及滿意度的具體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我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與研究組(優質護理),各40例。分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有助于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及促進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效果顯著。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優質護理;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2..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內科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可并發多種并發癥,如休克、心律失常等,極易危害生命安全[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突然、瀕死感等特點,易造成患者產生不良心理,加上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則會進一步加重其心理負擔,影響治療進程。本文以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例,對其提供優質護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我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提到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開展研究,經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0~75歲,病程
0.5~11 h,梗死部位分別為19例前壁、12例下壁、9例其他;研究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8~72歲,病程0.5~10 h,梗死部位分別為18例前壁、15例下壁、7例其他。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符合醫學倫理。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如下:叮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周圍環境安靜,控制親朋好友的探視;行多功能持續心電監護,待生命體征平穩,每1h測量并記錄一次生命體征,及時發現潛在并發癥;按照醫囑向患者提供間斷式低流量氧氣吸入;按照少量多餐原則,向患者提供清淡飲食,以低鹽低脂、低熱量、適量纖維素食物為主,促進排便順暢。
1.2.2 研究組
給予優質護理,以原衛生部《2010年“優質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為依據,同時選擇臨床經驗豐富、責任心與應變能力強、護理操作技術過硬的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優質護服務,如下:(1)心理舒適護理,待患者入院,注意保持面帶微笑、著裝統一、文明用語,與患者進行主動交流,注意評估其心理狀況,同時與其家屬進行交流,了解患者個人信息,如性格特征、既往病史、受教育程度、對疾病的認識程度等,然后向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教育指導,消除不良心理,同時以一對一方式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信息,如病因、誘因、危害性、臨床表現、并發癥與相應的預防措施等,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增強治療信心;(2)環境舒適護理,保持病房溫濕度適宜,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以及采光良好,同時在患者床頭柜上擺放綠色植物,或是結合患者個人喜好,為其播放舒緩音樂,為其營造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注意控制室內人員走動量,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確保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3)生理舒適護理,如疼痛,重視患者主訴,特別是疼痛,對其疼痛的性質、持續時間、部位進行評估,然后告知患者疼痛相關信息,穩定情緒,同時聯系醫生進行對癥處理;體位,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時,在其背部下方墊一個軟枕,也可不定時的按摩其腰背部,或是協助患者輕微活動四肢,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舒適度;(4)康復指導,待患者病情好轉,且趨于穩定,向其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或發放疾病健康知識手冊,戒煙戒酒,適量進行戶外活動,減少或避免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和體力活動,尊醫囑按時服藥,或是邀請患者參與科室組織的座談會,進一步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以便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同時促使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確保機體的全面康復。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以本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為工具,通過問卷調查方式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100~80分、一般滿意79~60分、不滿意低于60分,滿意度=一般滿意率+非常滿意率),以及疾病知識掌握程度(以本院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健康知識測評問卷為工具,調查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內容包括合理飲食、并發癥預防、疼痛性質、
護理要點等,總分100分,分數越高,掌握程度越理想)[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的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的疾病知識掌握評分為(93.07±5.11)分,對照組的疾病知識掌握評分為(76.15±3.85)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0.05)。
2.2 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護理后,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n(%)]
組別 非常滿意 一般滿意 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n=40) 13(32.5) 18(45.00) 9(22.5) 31(77.5)
研究組(n=40) 16(40.00) 22(55.00) 2(5.00) 38(95.00)
x2 / / / 5.165
P / / / 0.023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病死率,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急需向其提供合理、全面、有效的護理措施,以便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預后發展。常規護理,是護理人員在醫囑指導下,完成對患者的所有相關護理服務,但護理目標不明確,且缺乏全面性、主動性,同時護理人員在為患者提供護理操作時不能與其進行有效溝通,造成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需求,以及護理上的要求難以及時滿足。
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衛生部辦公廳于2010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其是指以患者為中心,進一步強化基礎護理,以及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達到提升整體護理服務水平目的[3]。董迪[4]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例,對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結果發現患者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減短,且護理滿意度也得到明顯提高,充分說明了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可行性、有效性。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疾病知識掌握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上述研究成果相符,進一步證實了優質護理的應用價值。優質護理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細化、改善,從心理、生理、環境等方面向患者提供護理,即護理人員在熟悉心理學知識、疾病知識、溝通技巧等內容基礎上,根據患者心理狀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利于患者以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加上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可以提高其舒適感,避免不良因素對患者的影響,從而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加上通過多種方式向患者宣傳疾病相關信息,使其采取利于自身健康的行為,以及
增強自我健康保護意識,從而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
綜上,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高、疾病知識掌握程度的加深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使用。
參考文獻
[1] 辛培乾.性別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療和預后的影響[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6,14(2):142-144.
[2] 郭 瑩,岳百慧,許夢怡.個性化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干預效果研究[J].河北醫藥,2016,38(21):3346-3348.
[3] 徐志欽,朱迎春,岳淑玲,等.優質護理對緩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慮情緒的臨床有效性[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2):195-196.
[4] 董 迪.優質護理與常規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1):156-15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