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方面有重要作用,使我們抓好學生的課本中文本和課外書籍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同時語文教學也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習得文字功底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本文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主,主要探討語文學習的相關教學經驗及學習創新。
關鍵詞:蘇教版;語文;教學經驗;教學方式
一、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經說過,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
語文能力的高低還決定著其他科目的成績,所以學好語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好成績,更是為了有一個良好的文學素養。在走入社會以后,你會發現文化素養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為你的談吐優雅而得到好的發展機會,也可能因為你的出言不遜而被他人拒之門外。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課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從小學時期就開始重視語文學科的教育和培養,這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和成長有著十分巨大的積極作用。
當今的社會上,寫作水平是一項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處都需要,假如一個人沒有良好的文筆和寫作基礎,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然而,寫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良好的語文基礎,更需要長期的積累。所以,越早的積累就會有更多的發揮和提升的空間。
語文的學習會涉及很多的文學名著,學生在學習和了解的過程,必定會受到一些名著的影響,會積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詞。從小就開始耳濡目染的灌輸這種教育,會讓學生們在腦海中積累大量的素材,可以為以后的寫作提供靈感,有效地提高寫作的水平。
二、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特點
蘇教版教材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目標定位,著力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并且注意從我國豐富的傳統語文教學經驗中汲取精華,從長期以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中吸取營養,注意研究、學習國內外其他版本的母語教材,博采眾長,兼收并蓄,通過豐富的教學題材達到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要求。
三、 蘇教版語文教學主要方式和存在問題
1. 在成語教學方面
蘇教版教材十分重視成語這一語文知識的學習,在教學設計上每個單元的練習中都安排了“熟記成語”或者“讀讀背背”這類成語學習。通過學生自己對成語的學習,理解,背誦,交流來達到學習的目的。雖然在對成語學習的關注度日益加深,但在教學中仍不能很好的達到教學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巨大的學習成績壓力,教師對于成語的學習中也多以提高學習成績為主,教學重心多在背誦和默寫,卻忽略了對成語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對于成語知識的學習也只處在簡單的機械式的重復,而對于不同的成語,在不同的語境下的意思,用法卻不清楚,沒有掌握其中的知識要點,偏離教學目的,也無法達到預期教學質量。
2. 在寫作教學方面
蘇教版語文課本的寫作中主要以人文話題為主的編排。語文教科的教學重點不在于怎么寫,而在于如何通過引導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向,題材也多以關注自我、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從情境和實踐出發,為學生提供一個寫作環境,以及如何通過寫作素材達到寫作要求,通過寫作而實現學生的自我寫作。并且實現了讀寫結合的創新方式。但在寫作中過分地強調了寫什么,忽略了對于如何寫的指導。導致寫作內容五花八門,沒有獨特的針對性,而對于語言的表達也存在很多問題,對于情感的表露沒有很好地表達技巧和表達方式。而作文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環節,但有不少的教師在作文教學觀念、方法、方式上存在著偏差,以至多年來一直未走出“高耗低能”的怪圈,學生作文缺少真情實感,缺乏創新,過于重形式,輕內容,脫離生活,脫離學生思想實際。這也是語文寫作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3. 在文學作品方面
在蘇教版的教材設計中,文學作品形式主要以小說、散文和詩為主。表達內容主要以美德、自然和愛以及成長、民俗等為主要部分。題材豐富,內容簡單易懂,很好的深化了對文學素養的培養。充分考慮到文學作品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加深對文學底蘊的熏陶。但在豐富的題材下的文學作品卻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對于文化作品的理解參差不齊,很多教師沒有廣泛接觸過這些文學作品,其對文本的分析還較為淺顯,不能很好地帶領學生領會更深層次的含義。
四、 在語文學習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 注重對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于語文教學不僅僅作為一門學科,更應該學會恰當的應用。在強化學生寫字認字的能力的同時,也要逐步重視對語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小學生語言溝通能力正處于高速發展過程,在該階段強化語言能力的效果更優于其他時期。如果長期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表達,將會影響學生日后的自我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種方式使學生在自我表達上有所深化。將口語交際作為教學的一項內容,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發言的良好習慣的形成。
2. 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能力是一個長期而形成的一種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而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小學階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語文學習中,閱讀能力大多來源于對課本文章的認識理解,而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十分必需的,課外閱讀能力是我們加強對事物的認知分析能力,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文化素養。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多向小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或者是通過教材來選取一些讀物來供學生選擇。在學生閱讀后教師可以開展各種活動來使學生交流感悟,分享心得,在共同交流的基礎上使學生達到理解的目的,每個學生在通過自己對別人介紹的同時深化感受,培養閱讀能力。
3. 教師應該深入剖析教材,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學習大多源于老師對于課本的解讀,在這其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這就意味著老師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接受深度。從這一方面來說,教師在對教材的深入剖析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從一方面提高了教學效率。而對于深入剖析教材這一方面,就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對教材的理解把握上,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不能認為教學只要教師教了就無關緊要,而不注重于質量的提升。
4. 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作為一個長期的生活方式,對人影響重大,決定著學生學習生涯的壽命,有了好的學習習慣,無論學習內容如何變化,總能找到輕松適合的解決方式,使人受益終生。而小學作為學習的初級階段,對于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不可忽視的。蘇教版教材更重視于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它改變了以往授之以魚的教學要求逐漸轉向對學習習慣的培養,這也正是順應了我們時代的發展。因此,教師的工作也應加入對學習習慣培養的引導,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習事半功倍。
總之,對于語文的學習,不能一蹴而就,語言能力的培養本就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影響重大,小學語文在落實語文課程目標的基礎上,也要注重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并增加學生個體經驗,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緣軍.論如何將實踐性教學融入小學語文錁堂[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5).
關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探討.出自:范文先生網.
[2]王鴻政.新課程改革視域下的生命教育觀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0(33).
作者簡介:郭赟,福建省福安市,城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