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莎
【摘要】目的 分析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和單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手術室收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2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各31 例,對照組采用單膝關節置換術,研究組采用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結果 ①治療后,研究組HSS評分(88.6±3.2)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76.2±2.8)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研究組術后指標均(總引流量等)優于對照組的(P<0.05)。③研究組術后并發癥9.7%(3/31),低于對照組19.4%(6/31)(P<0.05)。結論 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與單膝關節置換術相對比,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療效更為明顯,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術后并發癥少,建議推廣。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單膝關節置換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大部分老年人常見疾病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上一般采取的手術手段治療該癥狀。本文通過對比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和單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發現前者治療方式更令人滿意,安全性高。現特選手術室收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2例作為觀察對象,綜合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6月我院手術室收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2例,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54~86歲,平均年齡(65.2±2.5)歲;對照組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齡53~87歲,(66.2±2.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膝關節置換術):指導患者取仰臥位,給予迎面麻醉。以膝關節正中部位作為手術切口,做常規置換手術,術后給予負壓引流球處理和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靜脈血,給予抗生素治療有效預防感染[1]。
研究組(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麻醉方式與對照組一致,同樣以膝關節正中部位作為手術切口,然后將髕骨向外翻,給予壓制試驗,確保術中患者軟組織處于良好狀態。對軟組織做好測試后,結果顯示符合的手術標準,即可將假體放入,然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縫合創面,術畢。術后處理方式與對照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分析
應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作為參考依據,對2組患者手術效果進行評價;并總結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組間膝關節評價(HSS)對比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HSS評分分別為(41.5±1.6)分和(42.5±2.5)分。組間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明顯研究組HSS評分(88.6±3.2)分優于對照組的(76.2±2.8)分,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對比
研究組術后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組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9.7%)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9.4%),組間差異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 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紅腫、疼痛,膝關節僵硬等,患者在行走時膝關節有較為強烈的疼痛感,病情嚴重者可能有積液,會導致膝關節變形及功能衰退等現象,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常規治療有藥物治療,給予患者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療,降低細胞釋放內霉素因子,起到緩臨床癥狀的效果,但治療時間長,效果慢,很難能的堅持治療。現階段,主要采取手術手段治療該癥狀,通常采用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和單膝關節置換術為患者治療,但兩種手術治療效果一直存在較多的爭議,本次通過對比上述兩種手術方法,兩者均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3]。結果顯示:采用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術的研究組膝關節HSS評分明顯高于實施單膝關節置換術對照組的HSS評分;且膝關節術后指標,如總引流量、3d內血紅蛋白變化值均高于對照組的(P<0.05)。有效提示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良好,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促進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應用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手術效果明顯,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樊滿武.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和單膝關節置換術臨床療效對比[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9):2611-2613.
[2] 丁輝海.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與單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對比[J]. 中外醫療,2016,35(14):94-95.
[3] 丁東煜.雙側同期全膝關節置換和單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 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5):163-16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