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海
【摘要】目的 分析主動脈夾層臨床鑒別診斷中D-二聚體的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以胸痛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的疑似AD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經(jīng)臨床綜合檢查明確診斷,13例為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29例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10例為主動脈夾層(dissection of aorta,AD),對比3類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結果 檢驗結果顯示,AD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最高,APE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次之,ACS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最低,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檢測D-二聚體濃度能有效排除ACS,在APE和AD的鑒別診斷中也具有較高價值,可以作為主動脈夾層的鑒別診斷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D-二聚體濃度;主動脈夾層;急性肺栓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R54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AD是心血管系統(tǒng)危重癥的一種,以胸痛為最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具有突發(fā)性,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嚴重威脅,如不實施治療,約65%~73%的患者將于2周內死亡,本病患者院外5年及10年的總體生存率,分別不足80%和40%,院內存活的急性夾層患者的10年生存率30%~60%,20年生存率為30%,因此,準確診斷是及時治療、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APE以及ACS,同樣以胸痛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臨床診斷時,易發(fā)生誤診,導致延誤正常治療或治療不當,威脅患者健康與安全[1]。因此,臨床十分重視AD的鑒別診斷。本研究就D-二聚體濃度測定在AD的臨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以胸痛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的疑似AD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APE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齡35~57歲,平均(48.11±1.03)歲;ACS患者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齡36~60歲,平均(48.52±1.15)歲;AD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35~60歲,平均(48.26±1.09)歲。對3類疾病的所有患者進行D-二聚體濃度測定并予以比較。所有患者發(fā)病至入院接受診療時間在8 h之內,均經(jīng)過超聲心動圖、冠脈造影及心肌酶譜綜合檢查確診,排除壁間血腫、肝腎功能異常或者假性動脈瘤患者,排除近半年內明確診斷患有相關疾病者,排除病歷資料不全者,所有患者無相關檢查禁忌癥,既往無血液病病史或家族史,無凝血功能異常。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相關證明文件公開簽署。
1.2 方法
D-二聚體濃度測定方法:應用膠乳免疫比濁法進行患者D-二聚體濃度的測定。采集患者靜脈血樣3 mL,使用枸緣酸鈉抗凝劑(四川南格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8912)進行抗凝血處理(1:9),在3000 r/min轉速下進行10 min的離心處理,分離血漿。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北京普利生儀器有限公司生產,京藥監(jiān)械(準)字2013第2400639號),配套使用D-二聚體測定試劑盒(北京九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京藥監(jiān)械(準)字2013第2400997號),檢測相關操作步驟及設備試劑的設定等,均嚴格按照產品使用說明書操作。
1.3 觀察指標
對比3類疾病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足療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測定結果顯示,AD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APE患者D-二聚體濃度>ACS患者D-二聚體濃度,兩組對比,3類疾病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AD屬于心血管系統(tǒng)危重癥的一種,即指主動脈內膜撕裂后,主動脈腔內的血液自撕裂處流入主動脈中膜并致使其分離后,血流沿著主動脈長軸方向擴展,最終形成主動脈壁真腔與假腔相分離的情況。胸痛為AD患者主要癥狀表現(xiàn),伴隨血壓升高等,可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實現(xiàn)有效救治。但是,AD雖發(fā)病率低,但是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所以,及早診斷并根據(jù)病情選擇適宜救治方案,在挽救患者生命,提升存活率上,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進行AD診斷的方式較多,心電圖、CT、MRI及主動脈造影術等均為常用手段,其中,以主動脈造影術檢查為診斷“金標準”。而AD的癥狀表現(xiàn)與APE和ACS比較接近,但治療方法卻有所出入,因此,臨床也十分重視AD的鑒別診斷。臨床研究表明AD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會明顯升高,可以作為鑒別診斷的參考。本研究就52例疑似AD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差異進行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ACS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與AD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差異十分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有效排除ACS;而對比AD患者與APE患者,D-二聚體濃度差異則不那么明顯,雖然本研究中結果顯示,就整體檢測值而言,二者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就個別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測量值來看,這兩種疾病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可能比較接近,甚至部分APE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高于AD患者,這與王青雷的相關研究中的部分結論相一致[2],因此,在進行AD和APE患者的鑒別診斷中,應同時綜合考慮患者APE的風險性,若仍不能確診,則可借助Wells評分等方式輔助鑒定[3]。而周永年等人的研究則對夾層發(fā)生不同部位的AD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進行研究,研究證實Stanford B組AD患者的D-二聚體濃度相對低[4],考慮本研究結果與此有關。
綜上所述,D-二聚體濃度檢測在AD患者的鑒別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能明確排除ACS,而在APE患者的鑒別診斷中,也具有一定價值,但是應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必要時行其他輔助檢查。
參考文獻
[1] 鄭 野,張凱華.D二聚體對于主動脈夾層的鑒別診斷意義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21):112.
[2] 王青雷.D-二聚體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動脈夾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20):58-59.
[3] 張 林,李 博,張 晨,等.D-二聚體和Wells評分在主動脈夾層和急性肺栓塞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2017,37(3):596-598.
[4] 周永年,郭繼強,郭燦燦,等.D-二聚體在主動脈夾層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6):875-87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