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明 張雯 趙亮
【摘要】目的 探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血漿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的變化規律,及其與患者預后的關系。方法 選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PCI的患者13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血清BNP<100 ng/m1為界值,試驗組為PCI后血漿腦鈉肽升高的患者;對照組為PCI后血漿腦鈉肽正常的患者。記錄所有患者在術前、術后12 h、術后12個月患者血漿腦鈉肽、心臟超聲左室舒張期末期內徑(LVD)、左室射血分數(LVEF)及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結果 隨血漿腦鈉肽水平上升,患者出現心臟不良事件及心功能不全的比例明顯遞增。結論 血漿腦鈉肽水平可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行PCI后的預測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冠狀動脈介入術;術后再狹窄;血漿腦鈉肽;左心室功能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BNP是1988年由日本的su-doh等從豬腦內分離純化的一種利鈉肽。結構和功能類似于ANP,具有強大的利鈉、利尿、擴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有研究發現血清BNP的升高的程度與心室擴張和壓力超負荷成正比,可敏感和特異性地反映左心室功能的變化[1-2]。近年來BNP成為目前最好的用于評價心力衰竭的實驗室檢測指標。國外早期研究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差時BNP和NT-proBNP的表達會明顯增加,還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時血清BNP和NT-proBNP也會明顯增加[3];國內仍有研究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預后和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漿BNP有著密切關系[4],但是對于穩定型心絞痛的患者行PCI后BNP水平的變化是否與臨床療效及預后之間有著一定的相關性仍未能明確,本研究旨在觀察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支架術后血漿腦鈉肽及心功能的變化規律,分析其與患者預后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來自本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被診斷為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患者。入院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關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診斷與治療建議,排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術前有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造影劑腎損害、病毒性心肌炎等導致血漿B型利鈉肽水平升高的患者。共入選病例130例,男97例,女33例,平均年齡(62.5±11.5)歲。
1.2 方法
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冠心病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血脂、吸煙)。術后患者是否規范服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脂藥物、β受體阻滯劑)。所有患者于術前、術后12 h檢測BNP;所有患者術前常規查BNP水平皆正常,依據術后12 h BNP,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為BNP升高的患者;對照組BNP正常的患者。住院期間及術后12個月進行隨訪觀察,記錄主要心臟不良事件。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或行冠狀動脈搭橋術,其中心血管原因死亡指: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性卒中、猝死。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吸煙、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體質量指數(BMI)、腰/臀圍比及血脂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術前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以及介入手術同意書后行PCI術。術前及術后12個月隨訪,行心臟超聲檢查,測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重量(LVM)的計算方法如:LVM(g)=1.04[(LVD+IVST+PWT)3-LVD3]-13.6,左室重量指數(LVMI,g/m2=LVM/BSA),并計算出△LVMI=介入術后12個月LVMI-入院時LVMI。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不同血漿BNP水平分組資料及病死率及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的關系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冠狀動脈病變支數、支架植人支數見表1。隨BNP水平上升,其病死率及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GE)發生率呈明顯遞增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不同血漿BNP水平分組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12個月隨訪時LVMI和EF值的變化,血漿BNP水平升高的患者12個月后LVMI及LVEF值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 論
不穩定性心絞痛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不穩定斑塊破裂并繼發血栓形成,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用來改善冠脈病變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及冠脈動脈硬化斑塊阻塞的有效治療方法,同時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臟供血功能,維持患者正常的生命體征。本實驗研究發現對于不穩定心絞痛的患者,行PCI后,血漿BNP水平升高的患者12個月后LVMI及LVEF值明顯高于正常組,提示患者BNP水平升高的患者心臟結構容易發生重構,可能會影響心臟功能。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缺氧時能促進其分泌增多,其常見原因主要包括:缺血可使心臟收縮功能減低;缺血也可使部分心肌壞死,其收縮功能減低;缺血導致心臟舒張功能減低;缺血、缺氧、內分泌系統激活易導致心律失常。另外有文獻報道心肌梗死后4 d或者7 d的BNP水平對預測左心室重構價值最大[5-6],還有研究提出BNP主要由心室的心肌細胞合成、分泌,左心室的容量負荷及室壁張力對BNP的分泌起調節作用,因此血漿BNP水平與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有相互影響的作用。冠狀動脈內的病灶經介入手術后,斑塊結構發生變化,細小斑塊脫落,或介入后血管復流欠佳,導致病灶遠端心肌供血減少,心肌缺血、缺氧,血漿B型利鈉肽升高的程度與心肌的缺血、缺氧相關。
本實驗研究還表明血漿BNP水平增高的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于BNP水平正常組。臨床研究發現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患者血漿BNP和NT-proBNP的明顯增加可以預測死亡風險、初發心力衰竭、新的急性冠脈事件,近期研究發現冠狀動脈支架術前的NT-proBNP水平是預測猝死及心肌梗死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而Seirica BM等[7]研究發現心肌梗死后30天BNP水平與患者2年內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相關性更大。國內仍有很多研究提示BNP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相關,均表明血漿BNP水平的高低可以為患者預后及病情變化給予一定的提示,這與我們的實驗研究相一致,我們的實驗研究表明術后血漿BNP水平越高的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幾率越大,預后越差,可以為以后臨床的治療提供更多的依據。
綜上所述,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PCI后血漿BNP水平與心臟結構和功能及患者遠期預后及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有著很大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Kirsten Bibbins-Domingo;Maria Ansari;Nelson B. Schiller;Barry Massie;Mary A. Whooley.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Data From the Heart and Soul Study[J].Circulation.2003,Vol.108(No.24):2987-2992.
[2] Emily Lubien;Anthony DeMaria;Padma Krishnaswamy;Paul Clopton;Jen Koon;Radmila Kazanegra;Nancy Gardetto;Erin Wanner;Alan S. Maisel.Utility of B-Natriuretic Peptide in Detecting Diastolic Dysfunction:Comparison With Doppler Velocity Recordings[J].Circulation.2002,Vol.105(No.5):595-601.
[3] Urszula Brzezinska;Nour Eddine El Mokhtari;Rüdiger Simon;Andrzej Tykarski.The effect of coronary angioplasty on plasma NT‐proBNP level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rterial hypertension[J].Blood Pressure.2006,Vol.15(No.3):173-178
[4] 牟華明,邵 江,牟一丹,龐小華,劉 燕.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近期預后評估相關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4,(35):4796-4798.
[5] 孟曉京,李曉剛,楊紅梅.早期B型利鈉肽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遠期左心室重構的預測價值[J].臨床薈萃,2013,28(5):397-402.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