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榮鳳
【摘要】目的 探討腦出血患者選擇早期康復護理后生活質量與肢體功能的改善情況。方法 將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腦出血患者74例進行分組,分別為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早期康復護理的觀察組,對比兩組的干預效果。結果 在生活質量評分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肢體功能評分情況方面,觀察組較對照組優勢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選擇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肢體功能,值得廣泛開展。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出血;生活質量;肢體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9..01
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急危重癥,具有高發病率、病情進展快的特點[1],且術后患者常常伴有一系列并發癥,導致患者預后較差,其中肢體功能受損明顯,同時也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本文探討了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詳見以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腦出血患者74例進行分組,其中男性患者例數為41例,女性患者例數為33例,年齡值范圍為45~78歲,年齡平均值為62.35±2.09歲。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分組,分別為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早期康復護理的觀察組,每組例數均為37例,并且在年齡范圍、性別分布等基礎資料方面,組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選擇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選擇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內容主要為:(1)基礎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維持肢體的功能位;(2)功能訓練,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針對性的體位,指導患者定期進行體位變化,2 h翻身一次,由被動運動逐漸變為主動運動。關節的鍛煉時間為10分鐘,每天3~5次;(3)精細功能的鍛煉,指導患者完成摩擦毛巾、手指板分離、鍵盤鍛煉、寫字等,加強患者的手指功能。
1.3 護理觀察指標[2]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與肢體功能評分。其中生活質量評分依據為腦卒中專門化生活質量表,肢體功能評分依據為Fugl-Meyer評分量表。兩個量表均為得分越高,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所用的統計學軟件選擇SPSS 18.0,將研究過程中所得的數據進行分類匯總,并錄入到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分析組間生活質量方面的差異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分析組間肢體功能方面的差異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肢體功能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早期康復護理的具體內容是在患者發病后的24小時內便進行護理干預,不僅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同時,在各個階段中,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指導其進行針對性功能鍛煉,引導患者完成強度不同的功能鍛煉與康復指導,一方面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大腦功能的重建效果,促進非損傷區的神經功能,改善機體的肢體功能,一方面也有利于預防患者發生肌肉萎縮[3]。
在生活質量評分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肢體功能評分情況方面,觀察組較對照組優勢顯著(P<0.05),充分表明其臨床優勢。綜上所述,在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選擇早期康復護理
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肢體功能,值得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 丁美琴.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和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6,(10):122-122.
[2] 趙春艷.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和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9):59,103.
[3] 賈愛云,冀珊珊.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和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8):166-167.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