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洪占
【摘要】目的 探究并分析對直腸癌根治手術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直腸癌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采取直腸癌根治手術治療,回顧并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將手術過程中采取全身麻醉的37例患者視為對照組,將采取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的37例患者視為觀察組,觀察并比對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麻醉的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相較于全身麻醉,對直腸癌根治手術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麻醉質量,同時能夠使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被降低,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
【關鍵詞】直腸癌根治手術;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14;R735.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0..01
在醫院普外科的臨床治療中,直腸癌屬于一種高發性疾病,其發病部位通常位于患者的齒狀線到直腸乙狀結腸[1]。現階段,臨床普遍采取手術的方式對該病癥進行治療。傳統手術麻醉通常采取單純的全身麻醉法,極易導致患者呼吸系統以及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并產生一些不良反應。然而近年來,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的方式逐漸被應用在直腸癌根治手術患者的麻醉過程中,效果較為理想。本此研究就對直腸癌根治手術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直腸癌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采取直腸癌根治手術治療,回顧并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將手術過程中采取全身麻醉的37例患者視為對照組,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齡為32~74歲;將采取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的37例患者視為觀察組,其中男19例,女18例,年齡35~71歲。比較兩
組患者性別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單純性全身麻醉,即在手術前30 min,為患者注射阿托品0.5 mg與魯米那0.1 mg。當患者被送至手術室之后,為患者注射咪達銼倫0.1 mg/kg+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 μg/kg+維庫溴銨0.1 mg/kg,實施麻醉誘導。隨后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進行間隔正壓通氣。此外,取丙泊酚4~6 mg/kg·min+瑞芬太尼0.4~0.4 μg/kg·min實施靜脈泵入,以此保障患者的麻醉能夠維持下去。
觀察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實施全身麻醉的方法同對照組。另選擇L23間隙實施硬膜外麻醉,對患者頭端置管,4 cm距離,給予患者小劑量的利多卡因進行試探,當確保患者無脊麻癥后,將利多卡因10~13 ml注入患者硬膜外導管。控制麻醉平面為T6,且在手術過程中每50 min注入一次6~8 ml的左布比卡因[2]。此外,取丙泊酚2~4 mg/kg·min+瑞芬太尼0.1~0.3 μg/kg·min實施靜脈泵入,以此保障患者的麻醉能夠維持下去。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對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其中麻醉效果被分為Ⅰ、Ⅱ、Ⅲ、Ⅳ等四個等級,Ⅰ級代表效果較好,而Ⅳ級則代表效果較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麻醉效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麻醉的優良率為94.59%,且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8.38%,(P<0.05),見如下表1:
2.2 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為8.11%,且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92%,(P<0.05)。見表2。
3 討 論
現階段,我國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多采取腹腔鏡下的直腸癌的根治手術,雖然手術具有良好的療效,但同時手術也具有極大的難度,且在具體操作上相對復雜,因此,要求醫護人員具有較高的技術以及良好的團隊配合。在手術過程中,適當的選擇麻醉方式,對手術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相較于全身麻醉,對直腸癌根治手術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符合全身麻醉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麻醉質量,同時能夠使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被降低,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石 健.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腸癌根治術的麻醉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A0):28-29.
[2] 文愛平.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腸癌根治手術麻醉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9):81.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