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靜 朱潔
【摘要】目的 探討PET/CT檢查過程中護理風險預案實施效果評價。方法 通過回顧2014.1~2015.12我院PET/CT檢查護理過程中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制定相應的護理風險預案并實施,總結2016.1~2017.12我院PET/CT檢查護理情況,對比護理風險預案實施前后的效果。結果 護理風險預案實施后對比實施前,在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服務滿意率事件發生率、護理質量綜合考評上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實施PET/CT檢查時護理風險預案能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及病人滿意率,是PET/CT檢查時護理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PET/CT;護理風險;預案;不良事件;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護理風險是在護理病人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安全事件[1]。由于PET/CT檢查價格昂貴,患者及家屬對檢查期望值高,加上目前醫患關系相對緊張,如果檢查結果未達到患者和家屬的預期,極易產生不良情緒,引起糾紛,因此要求科室具有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有效實施護理風險預案[2]。通過回顧我院PET/CT檢查過程中出現的護理差錯共30起,制定并有效的實施相應的護理風險預案,總結我院 PET/CT檢查中護理差錯發生情況,對比護理風險預案實施前后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進行PET/CT檢查的患者中,出現的護理差錯主要有:病人信息錄入錯誤、護理記錄不全、發錯片袋、核素漏到血管外、注射次數超過3次、核素注射劑量錯誤、溝通不暢7個方面。
1.2 評價方法
在護理風險預案實施前、后對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進行比較,同時對護士的綜合護理情況進行評分。①不良事件發生率:患者發生護理風險不良事件,按照中國醫院協會醫療不良事件SH9分類法[3],統計每年不良事件發生例數。②滿意度測評:根據谷波通過德爾菲法研制出患者滿意度量表[4]對患者或其家屬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或面對面溝通后填寫測評表,發放的測評表需要全部收回,不愿填寫測評表的計為不滿意,按照5個維度選擇,即很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計算患者滿意度,滿意度=(很滿意人次+滿意人次)/測評總人次×100%。③綜合護理情況:護士長對護士熟練掌握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應用能力,采用演練案例以自制的考核標準進行計分考核,≥85分為合格[5]。主要從護士的預防風險能力、風險識別能力、風險處理能力三方面。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風險預案實施后不良事件發生和患者滿意度
我院2016年開始實施風險預案后,護理不良事件較護理風險預案實施前有明顯降低。患者滿意度由原來的86.2%,提高到98.80%,滿意人數顯著高于實施前患者滿意人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質量綜合考評比較
實施護理風險預案前后,對護士的綜合護理情況進行評分。實施后,護理各項考評指標均顯著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技術不斷發展,人們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PET/CT檢查結果因其安全可靠的優點被廣泛應用,但PET-CT檢查要求患者嚴格制動、檢查時間較長以及患者日益增加的個性化需求,PET-CT檢查護理存在難以避免的風險[6,7]。因此,我們有效的實施護理風險預案,通過近兩年的病例驗證發現:實施護理風險預案后,不良事件發生量較實施前明顯下降,患者服務滿意度測評較實施前有明顯提高。
受經驗性模式的影響,護士在面對護理風險時往往憑個人能力和經驗處理,處理結果差異明顯。這就需要PET-CT檢查的護理人員通過護理風險預案進行個人提高。通過階段性的患者滿意度,護理綜合評價等方面查找自己的不足并進行針對性提高,最終不僅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知識技能、護理質量,并且使得PET-CT檢查患者順利的完成檢查。
PET/CT檢查的病人和護理工作的特殊性,遂制定護理風險預案是必要的,是有效的。借鑒英國國家患者安全協會制訂的風險整合管理理念及方法[8],結合工作實際形成了ARRDAPIE八步程序,這種分工明確、團隊合作的模式,責任到人,落實到位。
因此,綜上所述,實施PET/CT檢查護理風險預案是PET/CT檢查時護理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提高檢查質量,縮短檢查時間,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提升患者檢查滿意度。這對于將來PET/CT檢查的護理有一定參考價值,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 京,程秀華,裴勝利,等.醫院信息系統下給藥護理失策模式及潛在風險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28(10):70-72.
[2] 孫紐英,王 莉,周 軍,等.美英加澳和中國臺灣地區醫療風險管理機構、法規與運行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2):117-124.
[3] 魏 斌,田卓平,等.醫療不良事件SH9分法及其現實意義[J].中國醫院,2011,15(1):44-45.
[4] 谷 波,成翼娟,張 駿,等.住院病人護理滿意度量表的研制[J].中國護理管理,2006,6(10):17-19.
[5] 許蓮琴,毛燕君,王 慧,等.腫瘤介入病房護理風險預案的制定及實施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3,28(13):40-42.
[6] Elster M,Grothler L.Developing a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J].J Wound Care,2004,13(10):430.
[7] reness of radiation dose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medical imaging examinations at an Australian radiology clinic [J].Radiography (Lond),2017;23(2):94-102.
[8] The NPSA.Seven steps to patient safety.The full reference guide[EB/OL].2012-6-12.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