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明,胡子瑜,陳惠紅
(1.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2.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
新零售背景下,企業競爭格局已經上升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要兼顧線上線下,更加追求供應鏈效能和敏捷性。企業為使供應鏈更精益和成本更低,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隨之而來的是企業供應鏈的脆弱性和風險度的增加。供應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波及其他環節,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甚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新零售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進行供應鏈風險評價和防控也越來越受到物流界的廣泛關注。為了提高供應鏈穩健性,本文將FMEA評估模型應用到供應鏈上,為其風險防控提供了一條新的方法思路。
潛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簡稱FMEA,它以嚴密、系統化的方式總結了設計一個部件、子系統或系統失效時小組的設計思想,是一組用來發現并評價潛在的失效及其后果,分析失效產生的原因,并找到能夠避免或減少這些潛在失效發生的措施的系統化分析活動。它的作用是在產品設計或生產工藝真正實現之前就發現產品的弱點,確定產品的缺陷和存在的風險。其目的為:(1)認可并評價產品/過程中的潛在失效及其后果;(2)確定能夠消除或減少潛在失效發生機會的后果;(3)將全部過程文件化。實踐表明,FMEA是一種實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重點在于預防,實施FMEA能夠減少或消除因預防/糾正不到位而帶來更大損失的機會,避免了許多事故和損失的發生。
就FMEA本身而言,供應鏈可看作是為達到某種“功能”而生產的“產品”,它描述的產品功能相當于供應鏈職能,同樣存在潛在失效的風險,因此,可以通過對其潛在失效的起因和機理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采取糾正和預防的措施,確保將風險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之內。這一系列“事發前”的行動,將能夠更容易、低成本地對供應鏈不確定性進行完善,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減輕供應鏈危機和實現整體效益,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實踐性。
供應鏈風險來源于供應鏈不確定性,供應鏈不確定性的存在和傳播會影響整個供應鏈,其風險大小本質上取決于不確定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后果的嚴重程度。根據供應鏈的性質,一般認為供應鏈主要存在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其中供應鏈的外部風險見表1。
外部風險是不可控的,本文暫不做具體分析,內部風險見表2。
目前,企業更多關注自身運營風險,盡管供應鏈風險發生的頻率較低,但是其后果卻經常是嚴重的。關于供應鏈風險分析目前關注得較多的是內部風險研究,而在如何確保跨企業間更加協調融合,讓供應鏈運營和目標內容更加相合、更加高質量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基于此,本文試圖借助FMEA技術,力求在供應鏈危險發生之前,盡可能地發現其潛在的失效模式,并通過分析其發生的機理及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以達到協助提高供應鏈質量的目的。

表1 供應鏈的外部風險

表2 供應鏈的內部風險
在風險管理中,風險分析就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確定風險水平,它主要解決如下兩個問題:(1)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有多高?或者說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程度有多大?(2)風險事件發生的后果和損失有多大或多嚴重?怎樣度量?
基于FMEA活動的供應鏈風險分析主要包括成立FMEA核心小組,畫出功能框圖,列出所有各子系統(或部件)功能,及其每一個潛在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后果,盡可能地預測到失效的后果,對這些后果進行分級,給出了嚴重度(S)及其評價準則;根據每一失效模式找出每一個潛在起因和失效機理,給出了頻度(O)及其評價準則;根據起因列出現在所采用的預防措施即現行控制,給出了探測度(D)及其評價準則;計算出風險順序數(RPN),RPN=S*O*D。在以上基礎上,針對高嚴重度、高RPN值采取預防和糾正措施,按嚴重度、頻度和探測度的順序降低其風險級別。同時對措施的結果進行評價,確認是否滿足要求,以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具體流程和思路如圖1。

圖1 FMEA分析模型的流程和思路
FMEA專家是FMEA的第一步,核心小組對FMEA技術能否在供應鏈風險分析中有效運用相當重要。因此,FMEA核心小組人員的挑選必須十分認真。小組人員必須但不僅限于達到以下要求:有敏銳的觸角和判斷力;有認真負責、敢于較真的敬業精神;有較強的溝通協作能力等。
除此之外,FMEA核心小組組長須有較高的威望和組織能力,并得到各成員的認可;各成員知識和經驗的整體構成能涵蓋擬制定規章所提及的各個主要方面;成員中必須有基層工作經驗豐富且有代表性的人員;FMEA核心小組應擔當好促進相關部門充分交換意見的“催化劑”這一角色。
嚴重度(S)是指潛在失效后果所產生的嚴重程度。共分5個等級,級別越高,嚴重程度越高。針對供應鏈的特點,嚴重程度的級別與供應鏈的公正、公開、科學、合理密切相關。暫且推薦的嚴重度評價準則見表3。
頻度是指某一特定的起因/機理發生的可能性。傳統的做法是按發生可能性的高低分5個等級,等級越高,頻度越高。暫且推薦的頻度評價準則見表4。

表3 推薦的FMEA嚴重度評價準則(供應鏈)

表4 推薦的FMEA頻度評價準則(供應鏈)
探測度是指在采用現行的預防和探測設計控制方法實施控制時,潛在問題可被查出的難易程度。共分5個級別,級別越高,越難以探測到,也就是說,查出難度愈大,級別越高。暫且推薦的探測度評價準則見表5。

表5 推薦的FMEA探測度評價準則(供應鏈)
暫且推薦20,如果RPN高于20,一般情況下都應對供應鏈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完善,并進行重新評估,直至RPN值低于20。另外,無論RPN值大小如何,當嚴重度為4或5時,必須重新對相關因素進行審視,并重新評估;對有明顯風險的,應予以重視。
雖然嚴重度(S)、頻度(O)、探測度(D)都有給出判定準則,但在級別的確定上往往見仁見智,RPN值的分析也存在同樣的情況,這些都得依靠FMEA核心小組成員的群策群力、專業眼光和經驗。在分析過程中,主要考慮供應鏈核斷裂、供應鏈網絡崩潰、物流中斷、雙重邊際化、資金流斷裂、牛鞭效應和道德風險等風險的發生嚴重度、發生的頻率、FMEA探測度,得出主要評估結果見表6。

表6 基于FMEA技術的供應鏈風險分析結果
通過分析,認為在這些風險因素中,最容易發生的風險事件為道德風險與牛鞭效應,通過分析各個風險事件發生后造成的影響,可知最重要的風險為牛鞭效應、資金鏈斷裂以及雙邊際效應。
表7是利用FMEA技術對供應鏈不確定性進行評價和分析的示例(注:其他條款和內容的評價分析可以類推)。FMEA核心小組對照以下欄目展開評價和分析:
(1)內容/功能①。在該欄中,可填入要分析的內容(注:有時評價分析的內容可能涉及多條,可一并列明),以及設定該條款(內容)的目的或要求,以體現條款(內容)的功能。
(2)潛在失效模式②。在該欄中對條款(內容)潛在的失效的模式進行描述。一般來說,這種失效模式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
(3)潛在失效的后果③。該欄描述的是潛在失效模式發生時可能出現的后果。
(4)嚴重度(S)④。針對潛在失效模式發生時可能出現的后果,根據嚴重度評價準則和FMEA核心小組成員的經驗和專業眼光,給出量化的嚴重級別。
(5)分類⑤。對嚴重度很高的應該在此欄加以標明。在表7中,給予了特別標注,以示重視。
(6)潛在失效起因/機理⑥。在盡可能發生的范圍內,列出所有可以想到的失效起因和/或機理,并盡可能簡明扼要、完整地列出來,以便采取適當的改進措施。
(7)頻度(O)⑦。針對特定失效起因/機理發生的可能性,根據頻度評價準則和FMEA核心小組成員的經驗和專業眼光,給出量化的頻度級別。
(8)現行預防/探測設計控制⑧。在這兩欄中,預防指的是防止失效起因/機理或失效模式出現;探測指的是查出失效或失效模式的起因/機理,相關的手段及措施可分別列出。
(9)探測度(D)⑨。針對現行的預防和探測設計控制方法,根據探測度評價準則和FMEA核心小組成員的經驗和專業眼光,給出量化的探測度級別。
(10)風險順序數(RPN)⑩。該欄是嚴重度(S)、頻度(O)和探測度(D)三者的乘積。可初定RPN≥20的項目需采取相應的建議措施。
(11)建議措施?。應首先針對高嚴重度、高RPN值和FMEA核心小組認為必須修改完善的地方所采取的改進措施進行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評價。任何建議措施的意圖都要依照以下順序降低其風險級別:嚴重度、頻度和探測度。
(12)責任和目標完成日期?。填入每一項建議措施的責任者及預計完成目標的日期。
(13)采取的措施?。根據建議措施,結合其他實際情況,確定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
(14)措施的結果?。在確定采取的措施后,再次估算并記錄嚴重度、頻度和探測度的級別,計算計算RPN的結果。對所有更改后的定級,應進行重新評審。如果效果不好,有必要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則重復該項分析。
將FMEA技術運用于新零售背景下敏捷供應鏈的風險防控,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和實踐,通過FMEA的四個量化指標,可以有效進行供應鏈風險評估,其最大作用在于為供應鏈制定提供了一種定量的、科學的技術把關手段。其中有如下幾個問題需要說明:一是FMEA量化指標本文僅給出了推薦的判定準則,而準則是可以修改的,準則來自對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分析歸納;準則的判定也必須與判定人員的經驗和專業眼光有機結合。二是用FMEA技術進行供應鏈的風險評估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在對各失效模式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后,需要重新評價該失效模式的風險度RPN,并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的改進措施,如此循環直到風險度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圍時,才可以認為項目風險管理取得了成功。誠然,FMEA技術并不能解決供應鏈不確定性的所有問題,但是在提升供應鏈的風險分析和判斷和量化方面,還是有著良好的應用價值。

表7 基于FMEA技術的供應鏈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