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王占義
摘 要: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果,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艱難險阻。只有走市場化道路,才能更有效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把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國際分享和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市場化
改革開放40年來 ,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與此同時,也面臨著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挑戰,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主要瓶頸。為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永續發展和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顯著增強。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十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發布。2015年10月,隨著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增強生態文明建設首度被寫入國家五年規劃。黨的十九大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的高度,體現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全國也涌現出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典型,很多典型帶有市場化、產業化的鮮明特色,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參考的道路。
走市場化道路是生態文明建設艱巨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求多元化力量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等重要內容,體量巨大,工作極度復雜,極端艱巨,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單靠政府推動和行政力量難以全面、深入、迅速的推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明確表示:“中國30多年的改革發展,可以說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路。所以,環境等許多問題在短時間內集中地在中國反映,這是一個特殊的現象?!比珖舜蟪N瘯瘑T王毅所言:“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這種轉變是一個結構性、過程性、系統性的問題,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轉變過來?!?/p>
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個經濟工程,也是一個社會工程,同時還是一個思想工程,需要人們思想觀念、習慣思維的扭轉,是一個長期、艱巨而深刻的進程。因此,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宣導、政策制定等層面,不能僅僅依靠人民發揚風格、自覺自愿,更重要的是走市場化的途徑,建立利益引導、獎懲掛鉤、損害補償、排放權交易等長效機制,用市場化的手段去激勵先進,督促后進。
生態文明建設要成功推進,必須與經濟建設發展有機融合,必須尊重經濟、社會和自然規律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而且需要持之以恒的韌性與穩定。歷史上許多教訓告訴我們,單純依靠行政力量推動,很多時候會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負效應擴大,甚至一廂情愿、亂放衛星,不僅無法達成預定目標,反而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而市場化的機制,投入主體處于自身生存發展的考慮,可以相對科學、客觀、合理地使用資源、運用技術、預期成效,更加注重投入產出的費效比,更加注重市場需求、技術創新與運營維護更加經濟、可持續。
以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為例,這里曾經是寸草不生的千年荒漠。當地企業通過30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甘草治沙改土扶貧”模式,成為庫布其生態改善和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的核心模式,也成為一項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平衡驅動的沙漠生態產業扶貧模式。甘草是一種耐干旱、免耕無灌的名貴中藥材,被當地人稱為“甜根根”。同時,甘草根瘤大量的共生固氮菌能夠增加土壤氮肥含量,培育土壤肥力,對沙地和鹽堿地有明顯的改良作用。
在市場化思路的指引下,自上世紀90年代末始,當地企業億利集團開始研究如何更大程度地實現甘草的綠化效果,讓投入的每一分錢都物有所值。經過不斷探索,他們在庫布其治沙中研發了“甘草半野生化平移栽培法”。通俗的說,一顆甘草就是一個“固氮工廠”。億利自創的讓甘草躺著長的技術,可以讓1棵甘草的治沙面積由0.1平方米擴大到1平方米。
他們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針對甘草的效用和市場對于甘草的需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設計出“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企業負責種苗供應、技術服務、訂單收購“三到戶”,農牧民負責提供沙漠土地和種植管護。甘草3年后長成,由企業加工成甘草片、甘草良咽、甘草新苷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案什葜紊掣耐练鲐殹蹦J綄崿F了一舉四得:綠化了沙漠,促進了甘草產業,修復了土地,帶動了貧困戶脫貧。
依托“甘草治沙改土扶貧”模式,庫布其沙漠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生態修復、現代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為主的生態產業鏈,建成了甘草產業化基地、綠色農牧業園區、生態光伏基地、生態旅游區等示范園區。貧困戶分享到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的收益,參與積極性大為提高。截至2016年,億利甘草種植面積累計達220多萬畝,帶動了1800多戶、5000多人脫貧,每畝每年的收益在400-450元。
從2017年開始,“甘草治沙改土”模式被成功拓展到烏蘭布和、毛烏素、騰格里、塔克拉瑪干等沙漠,計劃3年內帶動脫貧3萬人。截至2017年年底,在五大沙漠與2132戶農牧民簽訂扶貧協議,控制甘草面積107萬畝。
通過市場化的探索,通過對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和量入為出的精心設計,形成了以“甘草治沙改土扶貧”為核心,“政府政策性引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持續性創新”的庫布其模式。它成為一個成功的綠色經濟模式,對于荒漠化治理、脫貧攻堅及國際合作都有重要意義。
只有走市場化道路,才能讓生態文明建設的供給側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調結構、穩增長、保質量、謀求新增長點的關鍵時刻,而供給側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發展鏈條上的關鍵環節,也必須在供給側實現突破。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以市場需求作為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是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生態文明供給側改革,就是要通過對土地、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的供給方式轉變,帶動生態環保事業加速發展。
從土地角度講,應建立跨地區土地指標交易市場,將治理荒漠化地區產生的耕地、林地作為占補平衡的指標,通過交易所與發達地區實施交易,把綠化后的木本植被覆蓋區域作為碳匯資源進行交易。加速林地產權改革,推行“林保貸”,讓荒漠化地區治理后的土地可用于治理主體的融資抵押,無論治理的主體是企業還是民眾,以激發企業與群眾治理、維護綠水青山的積極性。在河南,推行“林保貸”的欒川等地,當地群眾植樹造林積極性顯著提高,破壞林地的事件大幅度減少,日??醋o的人力增加。老百姓忙著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林地價值,悉心守護自家的錢袋子。
從資本角度講,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治理成本較高,直接收益較低。為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該領域,應該大力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生態文明建設綠色融資通道,為生態治理提供貼息銀行貸款,并鼓勵銀行、信托、基金、第三方支付等各種金融主體參與到生態治理事業中來。在資本市場準入方面,對生態治理企業實施IPO扶持政策,優先支持生態修復為主業的企業上市,做大做強股市的生態修復板塊。
從人才供給角度,加大對生態修復、生態工程、地質地理、土壤水文等專業的扶持力度,在更多高校開設生態修復專業院系與課程,發展生態治理高等職業教育培訓。優先向生態專業學生提供國家獎學金、助學金,支持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中來。通過一系列扶智助學的舉措,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事業規模迅速擴大與專業人才日益緊缺之間的矛盾。同時,加大國際合作,利用國際培訓與技術、經驗交流機制,一方面學習歐美先進的生態修復技術,另一方面推動中國的生態治理專業人才、經驗與模式走出國門,到綠色“一帶一路”的廣闊天地中一展所學,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貢獻。
堅持市場化機制,才能讓廣大人民群眾以最大的熱情積極投身其中
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主體。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早期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匱乏,如果采用政府大包大攬的生態治理方式,當地人民的積極性不高,效果難以持續。當地治沙團隊從市場化的角度思考問題,開拓思路,充分利用沙漠光照充足、土地成本較低的優勢,走市場化道路,探索出生態光伏立體發電扶貧模式。
庫布其治沙團隊依靠沙漠每年3180小時日照的資源,在庫布其沙漠規劃了1000MWp沙漠生態太陽能光伏光熱治沙發電綜合示范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10億元,治沙面積10萬畝。他們通過“板上發電、板間養羊、板下種草”的方式,利用光伏板生產綠色能源,通過光伏板下草林種植防風治沙,通過光伏板間養殖羊、家禽形成的天然生物肥反哺種植,創新性地實現了良性互動。最為關鍵的是,項目周邊800多戶貧困戶可以通過國家光伏扶貧資金進行投資并享受相應的發電收益分紅,還可以通過參與太陽能板清洗、種植牧草等工作,實現精準脫貧。
在市場化思路的指引下,庫布其生態光伏項目在進行模式設計時高度重視確保當地農牧民的切身利益。具體來說,在三個階段,以三種方式幫扶貧困戶精準脫貧——項目建設用地,租地一份錢;建設安裝打工一份錢,整個項目建設周期內可創造就業機會1000余個,幫扶貧困戶800余戶,增加農牧民收入1900余萬元;運營打工一份錢。目前,已經有部分脫貧愿望高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與企業簽訂了扶貧協議,開始組件清洗和板下種植養護工作。每個貧困戶平均承包4MWp組件清洗和板下種植,每兆瓦1500—2000元,每年清洗4次,平均每戶可增收兩三萬元。參與這項扶貧工程的貧困戶2017年全部實現脫貧致富。得益于市場化的利益保障思路,生態光伏治沙扶貧模式一經推出,就得到了當地農牧民的歡迎。
同時,市場化運作的沙漠生態光伏扶貧項目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市、旗各級政府和能源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等到庫布其生態光伏扶貧項目考察,詢問了項目的發電和收益情況等,并對項目“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的模式和“光伏組件清洗+板下種植養護”精準扶貧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7年9月,英國下議院能源與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提摩西·揚前往庫布其參觀,他把庫布其的“光伏藍?!狈Q之為3D項目,“一種同時生產甘草、喂養羊、發電的3D項目在庫布其生根。一年下來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6萬噸、硫氧化物1.24噸、氮氧化物6200噸、塵埃1.1萬噸。庫布其為世界其它沙漠地區如何將可再生能源、地區種植、畜牧業融為一體樹立了典范?!?/p>
目前,庫布其沙漠太陽能生態扶貧模式已經創新輸出到河北張北,實施了“光伏+農業+旅游”項目。該項目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踏著皚皚白雪來到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并視察了村級電站。得知電站投入運營后,并網發電收入能讓貧困戶增收,總書記很高興,指示要把這種切實可行的事抓緊做起來。張北光伏扶貧項目規劃容量50兆瓦,按照“政府主導、企業投資、貧困戶受益”的機制投資建設。項目建成后,可實現每人每年從發電中獲得3000元收益、持續20年、精準扶貧2000人。項目建設過程中大量雇用當地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等多重效益。
走市場化道路是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國際分享和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必然要求
由于國家制度、經濟形態的差異,大多數外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相對較弱,主要依靠市場自發調節,一些公共社會產品的供給的市場化程度也更高。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除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之外,還應該有生態貫通,因為如果中國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如火如荼,綠意盎然,而國境線對面是黃沙漫天、氣候惡劣的話,“五通”戰略也就難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也就難以實現。
總之,市場化思路是思考新時代社會主義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考角度,市場化機制是推動全社會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重要抓手,市場化的方法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市場化道路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作者1系中國文明網編輯;作者2系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原副社長)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