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光華 馬志艷
摘 要:鄉村振興應當從長計議,量力而行,目標不宜過高,范圍不宜過大,也不必期待村村振興,更不能搞“運動式”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逐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引導社會資源向鄉村集聚。鄉村振興要尊重市場機制,挖掘鄉村內在發展動力,催生新型經營主體,重點延伸農業和服務業產業鏈條,推進鄉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關鍵詞:鄉村振興 要素集聚 社會資源
任何產業和地區的振興都離不開要素的聚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引導社會資源源源不斷地投向農村。總體上看,我國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大趨勢尚未改變,向農村集聚的條件尚不成熟,特別是內蒙古這樣的邊遠落后地區,城鄉發展的差距,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資本長期單向流往城鎮,城鎮建設也大量占用農村的土地。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要使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但從城鄉資源配置現狀看,我國還面臨著諸多阻礙因素。內蒙古鄉村的振興之路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也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和困難。
一、要素向鄉村集聚的困難
(一)資本下鄉的動力不足
資本是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資本長期大量向城鎮和工業集中,成為重要支撐。相對于城市,廣大鄉村對資本的需求更大。鄉村振興需要多方籌資,綜合利用財政投資、工商資本以及金融市場等多種渠道,共同發力。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各地區包括內蒙古完成扶貧攻堅、保護環境兩項任務需要大量財政資金,再加上近幾年負債率高企,自治區GDP下調,政府舉債能力下降。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去杠桿,又使得通過金融市場獲得資本的條件惡化。投資機會比較少,投資回報相對較低、周期長,對工商資本缺乏吸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吸納社會資本將面臨多重難題,一是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困難,二是農村資本的潛力有限,三是吸引金融和工商資本的進入比較難。若財政支持乏力,工商資本無利可圖,農業經營者積極性不高,那么鄉村振興就會因缺乏資本而受挫。
(二)人才下鄉缺乏激勵
目前,各大城市紛紛降低人口接收標準,出臺新的人口政策,從拒絕人口流入變為搶人口。農村地區人口外流嚴重,勞動力老齡化現象較為普遍。鄉村振興在實際推動過程中還面臨缺“人”的困境。因此,要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需要大量人力資源。但鄉村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吸引和留住具有農業情懷、知識和技術的綜合人才,是內蒙古鄉村振興面臨的一大挑戰。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創建農業企業,吸引城市人才返鄉創業,開展適度規模經營,但現在的環境條件對人才的激勵不足。
(三)土地制度創新不足
土地是鄉村最重要的資源。農村土地制度是農村生產關系的基石,是有效破解“三農”問題的根本,也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如實施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推行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及修訂《土地管理法》。但如何進一步優化和細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退出與優化利用,仍亟待深入探索與創新。土地制度的完善能夠為城市資本打開新的投資空間和渠道,推動農村要素與城市資源高效對接。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因時而異,深化改革,放活流轉權,進一步釋放農村土地的權利,增強農村土地的吸引力。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注意的問題
基于目前面臨的一些要素限制和挑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提升鄉村振興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鄉村振興戰略要與“十三五”規劃緊密銜接,加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
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到2020年、2035年、2050年分“三步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并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長期歷史性任務,要求“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風搞運動”。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各司其職,防止再次出現以往歷史中搞“運動式”“突擊式”的振興活動,步伐不能太快,不能打亂“十三五”規劃節奏。項目不可盲目上馬、倉促行動,追求“立竿見影”,一哄而起,而后又一哄而散。應總體考慮,從長計議,防止出現方向性失誤,規避發展目標浪漫化、理想化傾向。
(二)鄉村振興不是村村振興
鄉村振興不等于地域空間意義上所有鄉、所有村的振興。隨著產業化、信息化和規模化的發展,人口和經濟布局的適度集中化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部分村莊的萎縮或消亡,可以為另一部分村莊更集中、更可持續的振興創造條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不能期待“面面俱到”,目標不能太高,范圍不宜過大。在著力推進鄉村全面、有機和多樣化、特色化振興的同時,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和因階段制宜,部分不適宜開發的地區可以撤并,撤并也是振興的一種手段。應該分類、分階段進行建設。無視甚至刻意否認這種趨勢,簡單化、“撒胡椒面”式地要求所有鄉村都能實現振興,結果可能事與愿違,甚至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三)鄉村振興必須基于市場機制,過度的行政推進不可取
以超強的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和分配資源的方式來推進鄉村振興,或高成本打造典型樣板村,基本無法復制推廣;或可短期取得的示范成效,但因支持政策不能持久而效應衰減。不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鄉村振興的推進過程必然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政府應在制定振興規劃和支持政策以及建立監測評估機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還應在補齊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上下功夫,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加大對鄉村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公共資源的投入。
(四)鄉村振興不等于大力發展工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總要求。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發展鄉村產業,并非主張走城鎮工業化的路子,在鄉村大力發展工業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走當年鄉鎮企業的老路。農畜產品的深加工可以依托現有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進行。促進農村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強化一產和三產的發展,二產主要是農產品的初加工。要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豐富農村產業增值環節,促進農業與服務業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因地制宜的農村產業支撐。
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挖掘鄉村潛在資源,吸引各種要素匯聚農村,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同時政府要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設計,深化改革,完善保障措施,逐步構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機制,以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偉,黃敏.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5(1).
[2]郭曉鳴.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與突破重點[J].中國鄉村發現,2018,(1).
[3]胡中應.社會資本視角下的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經濟問題,2018,(5).
[4]姜長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努力規避幾種傾向[J].農業經濟問題,2018,(1).
[5]羅必良.明確發展思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南方經濟,2017,(10).
[6]朱啟臻.當前鄉村振興的障礙因素及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
[7]鄭瑞強,翁貞林,黃季焜.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要素配置與制度安排——“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峰論壇綜述[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1).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