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昀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內蒙古自治區作為農牧業大區,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時的囑托,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開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十大三年行動計劃”,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奮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并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十八大以來,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三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內容涵蓋了“三農”各個方面。更為系統和鮮明地提出“三個必須”,即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個不能”即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三個堅定不移”即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這些重大戰略思想,不僅闡述了“三農”問題的基礎性地位,表明了強農惠農富農的決心和態度,更明確了今后“三農”工作的政策目標,釋放了黨中央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戰略定位,推動農牧業農村牧區優先發展的強烈信號。在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要把“三農”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明確了八個方面的堅持,部署了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了時間表。到2020年,鄉村振興要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我區農牧業發展實際,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提出了“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十大三年行動計劃”,即農牧業生產標準化行動計劃、農牧業產地環境凈化行動計劃、農牧業科技支撐行動計劃、農牧業品牌提升行動計劃、農牧業綜合執法行動計劃、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行動計劃、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旗縣創建行動計劃、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追溯管理行動計劃、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行動計劃、農牧業創新性突破性工作行動計劃。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快推進內蒙古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現代化,實現農牧業全面升級、農村牧區全面進步、農牧民全面發展,應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是以產業興旺為重點,全面提升農牧業發展質量。產業興才能農村牧區興,農牧業經濟強才能農村牧區人氣旺。農牧業是農村牧區經濟最基本的依托,自治區農牧業廳重點圍繞玉米、馬鈴薯、大豆、小麥、水稻、向日葵、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馬等11個優勢產業,實施農牧業生產標準化行動計劃,到2020年,制定修訂并推廣一批全程綠色種養高質量標準,形成完善的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建成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構建起布局合理、農牧結合、產銷銜接、優質高效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農牧業標準化、綠色化、優質化、高效化發展水平。圍繞良種繁育、綠色種養、農牧業全程機械化和“互聯網+農牧業”,實施農牧業科技支撐行動,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良種化率由90%提高到95 %,奶牛、肉牛優質凍精實現全覆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由83.5%提高到85%;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4%提高到56%以上。圍繞品牌強農強牧,實施農牧業品牌提升行動計劃,重點打造提升錫林郭勒草原肉羊、科爾沁肉牛、烏蘭察布馬鈴薯、河套小麥、內蒙古雜糧、河套葵花籽6個區域公用品牌,每個盟市提升1-2個地方區域公用品牌,逐步構建起全區上下合力推進農牧業品牌提升的工作體系,力爭到2020年打造20個以上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內蒙古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堅持質量興農牧、綠色興農牧,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牧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轉變。
二是以生態宜居為關鍵,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大力實施農牧業產地環境凈化行動計劃,重點圍繞農牧業生產環境污染防控,通過推行農業生產“四進四控”,種養環節投入品監管,秸稈、農膜、畜禽糞污等農牧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措施,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產科學、環境清潔、約束有力、綠色高效的產地環境凈化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全區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負增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提高12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1%以上,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提高20個百分點;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提高2.5個百分點;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以上,提高6個百分點;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提高20個百分點。全面開展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行動計劃,重點圍繞草原執法監管、惠農惠牧政策落實、科學保護建設與利用草原等方面,積極開展依法治草、強化草原保護政策和項目管理、大力促進草牧業發展、加強草原生物災害綠色防控和推進草原保護建設標準化等工作,達到保護和提升草原生態質量,有效遏制草原退化趨勢,促進草牧業發展的目的,到2020年,全區天然草原植被平均蓋度穩定在45%以上,草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功能進一步提升;年種草面積保持在3000萬畝以上,優質草產品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青貯飼草料年貯量達到2200萬噸(鮮重),年生產優質牧草種子300萬公斤,飼草料生產供給能力大幅增長,牧區防災抗災能力進一步提高;探索出不同經濟類型區草牧業發展模式雛形;我區草原保護建設總體工作繼續保持在全國領先水平。形成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生態系統,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打造更加亮麗的內蒙古。
三是以鄉風文明為保障,提升農牧民精神風貌。優秀的農村牧區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牧區精氣神,增強農牧民凝聚力,孕育農村牧區社會好風尚。自治區農牧業廳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的基礎上,重點以扶持培育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重點,服務帶動小農牧戶,促進現代農牧業發展,實施農牧業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行動,到2020年,力爭全區在農牧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牧場達到3萬個以上,全區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達到600個以上,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穩定在600個以上,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每年增長10%以上,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達到8000個以上,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800萬畝以上,構建起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開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旗縣創建行動計劃,以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健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提升基層監管能力為核心,帶動我區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提升,到2020年,力爭全區創建20個國家安全縣,50個自治區安全縣;安全縣“三品一標”產品占當地食用農畜產品生產總量或面積的比重達50%;安全縣生產的重點農畜產品實現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安全縣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帶頭人15000人;國家和自治區安全縣生產的主要農畜產品總體合格率分別穩定在98%和97%以上。同時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發掘、繼承、創新和發展優秀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好鄉村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文明的原生態,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農牧民群眾抵制封建迷信、摒棄陳規陋習,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四是以治理有效為基礎,構建祥和安定嘎查村。農村牧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嘎查村安定是農牧民的切身福祉。自治區農牧業廳將全面開展農牧業行政執法行動計劃,重點圍繞農藥、獸藥(抗菌藥)、“瘦肉精”、屠宰、生鮮乳質量安全、跨省調運種用乳用動物、農資打假、漁業執法、草原執法等領域,開展專項整治,嚴厲查處違法違規案件,增強公信力和威懾力,努力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維護農牧業生產經營秩序,到2020年,農牧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建立自治區農牧業綜合執法機構,實現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農牧業綜合執法全覆蓋;各級農牧業執法人員依法行政能力明顯提高,執法公正規范,檢打協調聯動的農牧業行政執法格局基本形成;農畜水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7%以上,非法轉基因、違法違規屠宰、違禁使用、非法添加、亂開濫采等行為得到堅決遏制。實施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追溯管理行動計劃,提升農畜產品追溯管理能力、隱患排查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到2020年,全區年定量監測農畜產品達到3.1萬批次,速測篩查樣品達到30萬批次,主要農畜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7%以上,“瘦肉精”等違禁物質添加得到有效遏制。農藥、獸藥、種子、化肥、飼料等農牧業投入品經營主體實現可追溯管理,“三品一標”企業、農墾企業和國家級、自治區級龍頭企業以及農牧業部門支持建設的各類示范基地全部納入監管追溯范圍。監測和追溯體系進一步完善,能力普遍提升,監測體系布局合理、運行高效,追溯管理實現制度化、常態化。同時,配合相關部門緊緊抓住農村牧區基層組織建設這個“牛鼻子”,著力解決農村牧區社會“散”的問題,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農村牧區社會治理體制,讓農牧民得到黨組織的引導、教育、服務和管理,讓農村牧區家戶聯系緊起來、守望相助興起來、干群關系親起來。
五是以生活富裕為根本,提高農牧民獲得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廣大農牧民生活得更美好。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圍繞農牧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大力實施農牧業創新性、突破性工作行動計劃,堅持創新突破的工作導向,建立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合、共同推進農牧民增收的工作格局,到2020年,確保全區糧食產量穩定在550億斤左右,牲畜總頭數穩定在12億頭只以上,建設高標準農田1600萬畝,草原植被平均蓋度穩定在45%左右,農畜水產品總體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7%以上,加快推進農牧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穩步有序推進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以農村牧區垃圾、污水治理和嘎查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堅持不懈推進農村牧區“廁所革命”,給農牧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打好農牧業產業脫貧攻堅戰,做好鄉村振興與產業脫貧的政策銜接、機制整合和工作統籌,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確保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區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2/04/c_1122366449.htm,2018-02-04.
[2]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www.nmg.gov.cn/fabu/xwdt/nmg/201802/t20180216_661464.html,2018-02-16.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