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亮 黎永豪 蘇志超 鄧政恒 曾俠對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5-041-01
摘要 通過實地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隨機選取廣州大學城曾有內環夜跑行為的200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內環夜跑的安全狀況,研究發現:1.廣州大學城參加內環夜跑的學生日益增加,但目前并沒官方的組織和指導;2.大學生在夜跑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且夜跑者的安全意識及跑步專業知識非常欠缺。建議相關部門在內環路設立“安全崗”,夜跑愛好者或高校社團建立“跑營基地”。
關鍵詞 夜跑 安全隱患 運動損傷 應對措施
近年來,廣州大學城各高校學生自發進行內環夜跑,但大部分學生都是獨自一人參加夜跑,嚴重忽略了人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另外,跑姿、跑鞋選用不當會對人體關節造成一定的磨損,長期下去容易導致運動損傷,對身體健康也有潛在隱患。本文針對大學城內環夜跑的安全隱患進行研究,力求彌補當前這方面研究的不足,以提高內環夜跑的安全性,同時提高大學生科學鍛煉的意識。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州大學城內環夜跑存在的安全隱患,研究樣本為隨機抽取的有夜跑行為的200名大學城學生。
(二)研究方法
實地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內環夜跑現狀分析
1.參加夜跑的頻率:由于白天課程較多,大學生群體參與鍛煉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晚上,因而催生了大學城內環夜跑的現象。經調查,大學城夜跑者參加內環夜跑的頻率較高,其中每天參加夜跑的學生占調查總人數的8%,每周參加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學生占14%,每周參加至少一次的學生占32%。參加夜跑的人數正在逐年增加,內環夜跑是深受大學城學生喜愛的一種鍛煉方式。
2.參加夜跑的動因分析:調查顯示,參加內環夜跑的學生中,以健身鍛煉為首要目的的占74%;為了減肥塑身的占45%,其中超過80%是女生;另外,有近30%學生表示參加夜跑是為了結交朋友。
3.對夜跑安全知識的了解程度:經調查,超過50%的夜跑者表示對內環夜跑安全狀況不了解,對科學跑步相關知識不掌握。另有近75%的夜跑者表示,面對夜跑過程中出現的扭傷、拉傷等問題并不懂得該如何緊急處理。
(二)內環夜跑安全隱患分析
1.主觀因素:經實地調查,筆者發現因夜跑者主觀因素而導致的潛在安全隱患如下。(1)個人安全意識缺乏,對外界威脅沒有警惕性;(2)戴耳機夜跑,無法聽清機動車的鳴笛聲;(3)不遵守交通規則,例如逆向夜跑、沖紅燈及與機動車搶道等;(4)跑步姿勢不正確、跑步裝備選用不當等。2.客觀因素:大學城作為一個以教育為主要功能的開放環境,并沒有專門設計的夜跑路線,除主觀因素外,夜跑中的客觀因素是嚴重威脅夜跑者人身安全的根源,尤其是交通安全方面的問題,經筆者整理如下。
(1)機動車與夜跑者共道。調查發現,內環路共有25個路口和5個紅綠燈,由于限速及夜跑者與機動車共用右側慢車道,高車流時間段容易造成擁堵,機動車在變道或拐彎時容易誤傷夜跑者;另外,內環路共設有6個公交車站臺,且均設在與夜跑者共道的右側慢車道,公交車停靠時極易與夜跑者搶道,危險系數相當高。
(2)機動車司機能見度降低。內環路兩邊大樹環繞,枝繁葉茂,大部分路燈都有被樹葉遮擋的情況,尤其是夜跑者慣用的右側慢車道,幾乎完全處于樹蔭之下。經訪談,大部分機動車司機表示,在昏暗的燈光下,對于身上沒佩戴熒光服飾的夜跑者,辨識度將進一步降低,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3)夜跑過程中遭遇不法分子。經調查,有19%的內環夜跑者習慣獨自一人進行夜跑鍛煉。近年來,全國范圍內夜跑者在夜跑過程中受到侵害的刑事案件頻發,且大多是發生在缺光、少人的偏僻角落,受害者多為單身出行的女性,此類案件應給獨自參加內環夜跑的女性跑者打響警報。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廣州大學城內參加夜跑的人數正在逐年增加,內環夜跑已成為大學城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鍛煉方式。但目前的夜跑活動均由學生自發進行,缺少政府和學校相關部門的管理和指導,存在較多安全隱患。
2.大學城學生夜跑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如下:主觀因素包括內環夜跑者缺乏安全意識及跑步專業知識;主要體現為戴耳機夜跑、逆行、與機動車搶道及跑姿不正確、裝備選擇不當等;客觀因素包括機動車對跑者人身安全的威脅、機動車司機夜晚行車能見度降低從而對夜跑者造成威脅以及夜跑過程中遭遇不法分子侵害等。
(二)建議
1.建議大學城各高校相關部門相互合作,定期對內環路路燈及路面進行檢查與修復,收集內環夜跑相關資料整理成集,在內環路設立安全崗,及時宣傳夜跑安全知識,提高夜跑者的安全意識,為其營造一個健康的夜跑氛圍和安全的夜跑環境。
2.夜跑愛好者或高校相關部門、社團可設立“夜跑基地”站點,為夜跑者提供熒光物品,增強夜跑者在夜跑過程中的可見度,并邀請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進站為夜跑者科普正確的跑步技術動作,減少運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