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
摘 要:本文結合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產學研基地建設情況,從產業融合的精準定位、融合方式和初步成效等方面,對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融發展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提出以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理論為基礎,從文化傳承與產業興旺兩個視角來發展內蒙古特色文化產業和休閑農牧業,并給出具體對策建議,以利實現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關鍵詞: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 文化遺產 農牧業多功能性 鄉村振興
2015年、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調通過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實現農民增收。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對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做出重要部署。目前對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以農林畜牧漁等第一產業和與農牧業相關的農牧產品加工、銷售等第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2018年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主要任務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要以產業興旺為主導,文化傳承與鄉村能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提倡“稻米文化”,以文化實現農業的多功能性,達到延長產業鏈和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內蒙古是農牧業大區,更是文化大區,擁有豐富的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而絕大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根植于當地特有的農牧業。近年來,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結合自治區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民族文化與傳統農牧業有機結合的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一、克什克騰旗錘打麻油:一產向三產延伸
克什克騰旗是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致力文化扶貧、踐行鄉村振興的首個產學研基地。2015年,研究院人員赴克什克騰旗調研,在旗非遺中心侯錫文主任的導引下,實地考察了經棚鎮常善村的錘打麻油手工榨油坊。亞麻籽種植是常善村較為普遍的小農經濟,當地的榨油坊設備簡陋,合作社組織較為松散,相關人員綜合素質較低,產品單一,并且處在以物易物的初級交易水平,整個農業產業鏈松散,產品附加值低,農民收益效果不明顯。
通過對當地文化資源和氣候地貌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研究院確定當地是亞麻籽等高端油料作物的黃金生長帶,而常善村錘打麻油榨油坊所使用的榨油方式,是內蒙古境內唯一活態傳承的臥式錘榨法,全國也極為少見。臥式錘榨法是中國最早的植物油脂提取技術之一,元代的《王禎農書》和乾隆帝御筆親題的《棉花圖》上都有圖譜介紹,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因此,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充分發揮文化遺產與科技認知的專業知識,對當地進行精準診斷后認為,開發以亞麻籽手工榨油為產業龍頭的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是非常合適的鄉村振興方案。
該方案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可,旗、鎮兩級政府相繼對這一產業給予大力支持,圍繞榨油坊進行整體改擴建,購置精煉設備,新增農耕文化博物館,舉辦克什克騰旗首屆農耕文化節。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全程參與此項工作,并將研究院多年收藏的百余件藏品無償捐贈給克什克騰旗農耕文化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等專家實地考察、指導。
研究院尤為注意對基層農民的培養,從物質、精神、知識、經濟上鼓勵其做好當地致富帶頭人。研究院在曲阜市、呼和浩特市召開國際、國內會議,邀請合作社社長參加,鼓勵其在國內外專家學者面前介紹當地的錘打麻油工藝,受到哈佛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的贊嘆。研究院還帶領合作社社員參加赤峰市創新創業大賽,最終團隊獲得大賽二等獎,獎金5萬元全部交由合作社支配。
三年來,合作社社員越來越自信,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社長從一個樸實的農民逐漸成長為鄉村致富帶頭人,先后當選克什克騰旗政協委員、克什克騰旗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帶領合作社社員一起壯大鄉村經濟。截至目前,合作社成員由最初常善村5戶發展到周邊5個村80余戶300多人,輻射帶動周邊1974戶農牧民,其中幫扶20戶貧困戶脫貧,經棚鎮鎮政府已經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錘打麻油確定為當地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村一品建設典型代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典型模式。
高品質的農牧產品是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存在發展的基礎,因此克什克騰旗錘打麻油始終精選品質極佳的亞麻籽種子,依照生態方法種植,堅持古法壓榨亞麻。這樣,一方面,充分滿足消費者文化體驗的訴求;另一方面,避免現代機器高速高溫下對油脂粒子的破壞,最大程度保護了亞麻籽油的營養成分和口感。在研究院的幫助下,當地亞麻籽申報地理標志產品、錘打麻油獲得有機認證、錘打麻油工藝入選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農產品的品牌識別度逐步提高。近年來,到常善村進行錘打麻油文化體驗的顧客逐漸增多,以錘打麻油為龍頭的當地農副產品直銷體系得以建立,土特產品在本地和浙江、大連、北京等地均有銷售市場,農民從種植、加工、包裝、運輸和銷售分紅上多處收益,扶貧效果明顯。
克什克騰旗文化體驗型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是以中國傳統臥式錘榨法為主要文化體驗事項,整合當地傳統種植、加工等農事體驗及相關涉農民俗活動,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業態聯動發展,由一產經二產向三產延伸,達到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從而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副產品文化價值,打通原產地直銷渠道,最終實現瀕臨消失的傳統榨油方式因產業發展而傳承,當地農業因文化遺產而興旺,農民因此而增收的良好局面。
二、烏審旗烤全牛大會:三產向一產靠攏
烏審旗是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探索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第二個產學研基地,基地設在察罕蘇力德游牧生態區,該區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察干蘇力德祭的傳承基地,是全區休閑農牧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AAAA級景區。與克什克騰旗產學研基地不同,烏審旗產學研基地主要探索牧區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尤其是三產向一產靠攏,促進農牧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經驗。
研究院認為,文化旅游產業、休閑農牧業并不是簡單地開發一個旅游景點或者是一片農牧業旅游區,更應該是通過旅游業實現文化傳承和產業興旺的效益,因此,研究院科研團隊深入挖掘以察干蘇力德祭為核心的祭品制作、游藝活動等文化事項,利用文化遺產與科技認知專業素養,精準找到三產與一產相結合的關鍵點——烤大畜。
查干蘇力德祭每九年要烤大畜一次,大畜以牛為主。目前,祭奠活動得以保留,但是這種烤大畜的技藝,由于施展一次的時間太長,已瀕臨失傳。研究院將烤全牛定位為蒙古族舉辦大型節慶活動的一種儀式,設計出以烤全牛為核心,將當地查干蘇力德祭、鄂爾多斯婚禮、那達慕、馬頭琴藝術等文化遺產和肉牛、肉羊產業有機結合,促進三產向一產靠攏的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模式,帶動農牧業及農牧產品相關的加工、銷售行業發展,在延長產業鏈的同時,提高產品文化附加值,促進烏審旗1000萬畝草牧場上6萬頭有機肉牛、100萬只有機鄂爾多斯細毛羊為龍頭的一、二、三產增值和周邊農牧民整體致富。
方案將烏審旗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農牧業文化遺產相統一,有利于將產學研基地建設成為蒙古族牧業、飲食、禮儀、祭祀、游藝、商貿等民族文化傳承、體驗的重要承載地。該方案得到烏審旗政府的肯定與支持,2018年6月,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鄂爾多斯市旅發委和烏審旗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世界烤全牛大會。來自法國、塔吉克斯坦、巴勒斯坦、俄羅斯及中國的飲食文化學者和烤全牛、燒烤大師,在9天的時間內,圍繞烏審旗有機牛肉登臺亮技、學術研討,最終目標就是以文化、旅游、會議、會展提升烏審旗肉牛產業為核心的農牧產業整體競爭力,促進農牧業、旅游業等產業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未來,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將繼續完善烏審旗產學研基地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為當地精準培育以察干蘇力德祭、烤全牛、金牛宴為核心的高端特色品牌,促使其以綠色生態、文化傳承、市場需求、產融發展為前進目標,與周邊乃至全旗農牧民逐步形成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嘗試建設具有鮮明特點的牧區田園綜合體,從而成為烏審旗產業融合和農牧民致富的領頭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目標。
三、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模式視野下內蒙古鄉村振興對策建議
鄉村振興,必須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針。內蒙古的農牧業基本面還是小農戶、小牧戶,合理構建農村牧區小農、小牧產業融合模式,帶動農牧民發展,關注小農牧戶的振興,是實現本區域鄉村振興的抓手。
(一)找準融合點
農牧業產業融合不能泛泛地談融合,必須有一個融合點。如克什克騰旗試驗的融合點是錘打麻油,烏審旗融合點是烤全牛。縣域融合點不可能只有一個,從實際經驗上,建議地方政府先精準找到一個點,突出重點,形成穩定的產業鏈和一定的產業規模后,適時培育其他融合點。切記不能因為領導的好惡或更替而輕易改變。
此外,也要注意選擇高品質,有地方屬性和規模消費群體的融合點。圍繞鄉村振興,融合點最好是文化遺產類型,是重要農牧業文化遺產。克什克騰旗的亞麻籽油、紫蘇油,烏審旗的有機牛羊肉,都是地方高品質特產,在區域內外均有大規模的消費群體,所以可以作為產業融合點。建議地方政府確定產業好融合點后,加大對融合點的培育力度,逐漸將融合點塑造為區域特色品牌,從而形成具有高附加值、顯著識別度的區域特色品牌產業鏈,使其成為地方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二)產業融合范圍
制定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時,需要對當地農村、農業、農民開展深入的調研,了解當地的農牧業生產、農牧產品加工、農牧產品銷售、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等內容,這些都是產業融合范圍。對于內蒙古來說,不能僅將融合范圍限制在農牧業相關產業上,應當適當擴大到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上,最終將相關產業有機融合,形成文化體驗型農牧業。
(三)融合效益
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最終通過文化體驗和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農牧民與農牧產品消費群體O2O模式,達到原產地直銷,既能保障農牧民的收益,又能降低消費者的購物成本,達到文化傳承和產業興旺。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的效益評估,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還綜合了文化、社會、生態等因素。
四、結語
文化體驗型農牧業產業融合,是從文化傳承與產業興旺兩個視角來構建內蒙古小農小牧特色的農牧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借助文化遺產提升農牧產品附加值,通過農牧業發展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振興,產業聯動,共同激活農村牧區各種要素和資源,延長農牧業產業鏈、提高文化附加值,農牧民直接從產業鏈獲益明顯,最終實現農村牧區文化傳承、產業興旺、精準扶貧,促進鄉村振興。
(作者系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