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福榮
摘 要:近年來,內蒙古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村牧區公共文化供給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在農村牧區公共文化建設方面仍存在著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不突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與群眾需求不匹配、不適應等較為突出的問題。這與“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本文從如何補齊農村牧區公共文化建設短板,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提出了筆者的思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 農村牧區 公共文化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培育文明鄉風不能空對空,要把脈點穴、有的放矢。中央1號文件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內容,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一、內蒙古農村牧區公共文化建設情況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建設,采取有力措施,著力推進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相關政策不斷完善
2016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年)》,對農村牧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和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保障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
(二)設施設備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近年來,內蒙古高度重視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大力推進了農村牧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截至2017年,全區蘇木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站有897個,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11881個,基本實現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
(三)農村牧區公共文化供給能力顯著提高
2017年,全區各級文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體育等單位送了10495場歌舞戲曲、18萬冊圖書、14.2萬場電影、13822萬元文體設備到農村牧區,尤其是自治區的75支烏蘭牧騎,全年開展下基層惠民演出達到7000多場,將“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的要求落到了實處,落到了基層,極大地豐富了廣大農牧民文化生活。
(四)基層文化隊伍不斷壯大
一是開展政府購買文化志愿服務公益崗位試點工作,為興安盟科右中旗168個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志愿者每人每年發放補貼5000元,更好地發揮了文化志愿者的作用。二是以“旗管、鄉聘、村用”的模式設立了文化專管員,聘用了文化協理員。如鄂爾多斯市每個蘇木鄉鎮(街道、社區)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核定至少3名編制,為嘎查村文化室至少配備了1名管理人員,財政補貼標準為1000元/月。三是積極落實國家中西部“陽光工程”文化志愿活動,2017年,內蒙古招募59名樂于組織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文藝骨干和文化能人成為“陽光工程”文化志愿者。
二、農村牧區公共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由于內蒙古農村牧區公共文化建設基礎薄弱,農村牧區公共文化供給不足問題較突出,影響了農牧民精神風貌的提升,制約了文明鄉風的培育。
(一)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不突出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對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經濟發展是“硬指標”,公共文化服務是“軟任務”,甚至認為公共文化服務就是“唱歌跳舞圖熱鬧”,往往“說起來重視,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次要”。二是缺少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在具體工作中,公共文化活動常被經濟發展或其他的“硬指標”終止或者將本應該投入到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中的各項資源被擠占,從而導致公共文化活動成為經濟等活動的附庸,失去了公共文化在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主體地位。
(二)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
一是城鄉之間差距依然較大。為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內蒙古因地制宜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城鄉之間的公共文化服務差距依然較大。二是地區間差距較大。“呼包鄂”的農村牧區與邊境旗縣、貧困旗縣、少數民族聚居區之間公共文化供給差距依然較大。公共文化服務應該具備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特點,要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基本文化需求。但是因受到地方可用財力等限制,有些旗縣除了中央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和自治區的統籌專項資金以外幾乎沒有其他投入,部分蘇木鄉鎮文化站、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沒有達到30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的標準,很多地區無法解決冬季取暖問題,造成文化設施閑置浪費。三是少數民族群眾能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務仍有限。目前民族語言翻譯人才匱乏,文藝作品翻譯工作滯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類報刊、圖書、影視節目等總量少。蒙古文字軟件研發利用嚴重滯后,影響蒙古文字出版和移動互聯網的使用,特別是不能直接有效使用蒙古文字收發手機短信、微信等,成為少數民族群眾享受共公共文化服務的技術性障礙。
(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群眾需求不匹配、不對接問題較突出
一是針對性強的精準供給不足。隨著內蒙古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新時代的農牧民對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提出了新要求。他們更喜歡觀看宣傳身邊先進典型等寓教于樂的節目,需要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引領社會風尚;春季在牧業旗縣宣傳防火知識,在農業旗縣普及先進的種植和養殖技術;結合脫貧攻堅工程,適用的致富技術和科學知識等更受農牧民歡迎。目前標準化的基本服務較多,個性化的特色服務較少,無法滿足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二是培育和引導不夠。隨著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熱情的提高,農牧民群眾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一些地區群眾自創、自演、自看形成風氣。如翁牛特旗成立了4個業余烏蘭牧騎,東烏珠穆沁旗9個蘇木鎮均成立了業余烏蘭牧騎,還舉辦了“消夏之夜”文藝匯演。還有一些地區出現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民間藝人,甚至成為當地“網絡紅人”,如赤峰老秦、奈曼劉大媽、扎賚特旗包春生等深受群眾喜愛。而一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各級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送”給老百姓的服務和產品,基本還是將農牧民群眾當作“觀眾”,對農牧民參與文化服務的培育和引導不夠。
三、推進內蒙古農村牧區公共文化供給的建議
(一)明確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自治區相關政策措施,將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明確公共文化在政府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盟市、旗縣區政府作為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管理的主體責任,保障人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的權利。落實經費保障,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落實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所需資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加強隊伍建設,配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管理人員,落實相應的編制和崗位,形成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專人專管、專人專抓的工作格局。
(二)增加農村牧區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之間的關系,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不斷提高農村牧區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正確處理標準化服務和特色化服務之間的關系,在廣泛開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同時為農牧民提供更多精準服務,實現需求有效對接。正確處理服務和培育之間的關系,逐步擴大農牧民文化活動的參與面,不斷提高廣大農牧民的文化生活質量,引導農牧民群眾自覺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風尚。
(三)增加農村牧區文化發展動力
充分激發鄉土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挖掘和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實現民族民間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筑牢鄉村文化的振興之基。例如,通過開展創先評優工作,繼續推動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民間劇團、文化戶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十佳”評選,以示范帶動提高基層開展文化活動積極性。充分調動農牧民創作熱情,深化“種文化”活動,多開展農牧民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發揮農牧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王仁宏、黃策輿.人民日報大家談: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動力[N].人民日報,2018-06-06,05版.
[2]李國新.對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04/06/content_1986532.htm,2016-4-6.
[3]內蒙古加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N].呼和浩特日報,2018-01-30.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研究室)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