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以及畢業后工作崗位生產過程中的研究,發現目前存在教師教了學生不聽或不會操作,學生對運動損傷不重視,同時在實際生活與工作學習中存在較多需要運用運動損傷處理的情況,因此,我院應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加強運動損傷的教學。
關鍵詞:運動損傷;教學;學生;工作
一、 前言
目前,只有在專門的體育院校才采用相對系統的運動損傷的教學。在院校中開設的運動損傷學的任務主要集中在防治運動損傷,研究損傷的發生規律、機制、防治措施、治療效果以及康復和傷后訓練安排等等。然而在非體育學院中,有關運動損傷的教學內容是歸入體育這門課程的,體育課在一般的學院中課時為一周2課時,如此算來,運動損傷是不可能獲得較多的分配課時。
以我院為例,我院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采用的是一般大專院校常用的“選項式”,這種模式促使學生接受了“快樂體育”等好的教學思想,為“終身體育”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發現目前的體育教學在運動創傷內容上是以理論課為主。同時,所規定的課時量僅僅只有2課時左右,這種蜻蜓點水式的教學對學生掌握運動損傷是遠遠不夠的。
二、 我院目前關于運動創傷的相關教學情況分析
(一) 學生學習狀況分析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發現目前學生在運動創傷這一方面上掌握的知識存在以下欠缺:
第一,教師重視不足,致使學生對運動創傷的重要性也覺得可有可無
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專職體育教師都來自師范院校體育系或是專門的體育學院,教師在學校還只作為學生進行學習時,早在平時的鍛煉中熟悉了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處理自己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所以,教師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對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運動損傷內容會覺得非常容易。
另一方面,我院采用的是一般本專科院校所用的選項教學模式。該模式下,對運動創傷的規定課時僅為2課時。
基于以上兩方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院所有教師幾乎對此內容一帶而過,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所教授項目的裁判與戰術等方面,從而導致學生覺得運動創傷很容易,往往不用心聽、用心記,甚至于實踐。這樣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覺得運動創傷可有可無,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一旦需要運用又絲毫不會處理或是手忙腳亂,對自己或他人造成更大的損害。
(二) 學生的相關知識本身存在不足
我院部分學生來自貧困農村,他們的原高中和初中的體育課課時量遠遠不足,對于體育課還存在理論課的說法甚至有人表示未曾聽說過,更別提運動創傷了。而我院其他學生幾乎都未曾參加過系統的體育鍛煉,平常又很少出現受傷的情況。
基本上,學生對何為閉合性創傷何為非閉合性創傷都不能區分,甚至于有極少部分學生連雙氧水都不曾聽說過,還以為是可以飲用的。
這種知識狀態可以想象,學生連說都說不出來的傷情處理,如果一旦出現創傷,如何自如的運用,更不要說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一旦出現這方面的問題時,如何想辦法避免創傷以及處理創傷了。
(三) 學生學習運動創傷后,理論難以轉化為實踐
我院部分教師已經加強了運動創傷的教學,然而不是學了后學生馬上會出現損傷,有的時候過了半年甚至一年都沒有在學生周邊出現過能讓其學以致用的機會。隨著時間過去,開始學會的知識又淡忘了。
三、 學校投入情況分析
我院在校的全日制學生約為3000人,每年給予體育所投資金約為10000元。在物價上漲的今天,這點資金投入對于維持日常體育課的基本教學器材來說都捉襟見肘,更別說是將運動創傷內容實踐化了。
四、 工作過程中常見創傷分析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職業院校的專職體育教師都來自師范院校體育系或是專門的體育學院,本身缺乏對企業的了解,對職業院校出去后從事的工作環境、狀態等都不了解。
因此,特地走訪石化企業進行了調查,發現我院畢業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在基層工作,作為工人,他們的工作活動中具體要求主要集中在攀爬煉制塔和干一些體力工作。
如:處理和移動物品及機器、控制機器和過程、對機械設備進行維修和維護等。這些工作過程中極易出現開放性及閉合性外傷,碰上風雨交加氣溫又低等一些外界環境時,還偶有摔傷或高處墜落的危險。
一個人從上班到退休如果始終堅持在一個崗位,那么他的工作持續性是非常長的。在這樣一個長的時間中,如果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充分掌握了一些常見的有關損傷的知識,不止會讓他在工作中受益,在生活中同樣受益甚至于能夠及時幫助他人或影響他人。
所以,就我院的體育教學而言,的確有必要加強運動損傷方面的教學。在相關教學方面,除了在理論課上多通過利用案例分析讓學生知道損傷預防和處理的必要性外,還可以增加實際演示的模擬,不止讓學生懂而且要會。如此,相信更多的學生能夠受益終身。
作者簡介:
李莉,湖南省岳陽市,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石化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