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在教學中讓教材理論知識生活化,有利于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外化于行,內化于心構建正確的價值觀。本文總結了在教學中的經驗和做法,闡述了思品課中如何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和能力培養,實現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貼近;學生生活;教學
美國科學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所以,在教學中采用“貼近學生生活”,挖掘教材內容找到與生活的切合點,讓教材有它的生活來源,這就體現了初中思品課是在“生活中進行的教育”,否則沒有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品德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規定:“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就是課程的基礎”;“教師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原則”。下面我就思品課中怎樣貼近學生生活談談自己的做法與體會。
一、 課堂導入環節貼近學生的生活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就是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教學充滿趣味性,所以我在《世界文化之旅》教學第一環節中,采用動車視頻進行導入,這也符合課題:“世界文化之旅”。通過這樣的導入,接下來的環節就順理成章,引出了課文的兩個欄目內容:第一站:豐富多彩的文化,第二站:和諧的文化樂章。使整節課的內容結構嚴謹,一目了然。讓學生感受到上課就像旅游中一樣。在《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中,我用手機拍攝了本地荊江河流的污染情況作為導入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產生共鳴:保護環境、刻不容緩。這樣的導入為這節課的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 自主學習環節貼近學生生活
自主學習的環節就是學生自習教材、思考問題的環節,重點就是學習教材內容,對整個框題的知識要全面地瀏覽并掌握重要的知識點,因此在這一環節,要活用教材,把教材生活化,通俗化。比如我在《我知我家》這節課的自主環節中,提問家庭結構的問題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家庭結構,在《難報三春暉》中,針對怎樣孝敬父母的問題中,要求學生列舉了自己孝敬父母的點點滴滴,讓學生運用生活中的實例理解、掌握知識點,認識到“教育來源于生活”。
三、 合作探究環節貼近學生生活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在經過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針對教材的難點重點進行分組合作探究,由代表發言,組員補充。所以,這環節的問題設置要以第二環節的知識點為基礎,以學生身邊的事例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從生活到知識,再從知識到生活”的知行統一的過程。比如在《世界文化之旅》中,針對“全球化”這個名詞,我設置的問題是:請用身邊的事例來解釋全球化。然后交由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的表現積極踴躍,紛紛用身邊所熟悉的洋快餐來解釋什么是全球化,特別是一些男生以我國的汽車制造業與洋品牌的合作來說明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發言的學生滿是驕傲和自豪,整個課堂的氣氛特別熱烈,讓原本抽象的知識點,運用生活中的事例展示就容易理解了,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重、難點加深印象,還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的體驗到團隊精神以及合作學習帶來成功的喜悅。
四、 總結運用環節貼近學生生活
這一環節就是要求學生利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身邊的問題,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的。這一環節中,我主要用兩種方式設置問題。第一種:自由發揮,沒有限制內容。如“請談談你的收獲”這種問題主要談談對教材知識的感悟,不限制某個話題,意在引導學生的品德內化,比如在《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中,學生就能自主地談到本地的荊江河流的污染問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談到整治方法,為保護荊江獻言獻策。第二種:用拓展延伸、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這種提問方式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在掌握基礎上進行整合運用,比如在《世界文化之旅》中,要求學生貼近身邊生活,著眼我們的本土文化,為弘揚家鄉的土樓文化提建議,這問題有一定的廣延性,有一定難度,但學生討論熱烈,暢所欲言,有建議:要把土樓的建筑結構特色、當地特產、人文風俗習慣拍成紀錄片,像“舌尖上的中國”那樣在電視上播放,讓土樓文化走出福建,走出國門。有建議:建立網站,設計網頁推廣,在網絡上加大宣傳等等。這不僅是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鞏固,也是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能力的一種檢驗。
五、 課后作業環節貼近學生生活
課后作業也是我們思品課改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檢驗渠道。以前的作業是比較單一的書面作業,學生做作業也是例行公事,不帶情感色彩。因此,在這環節中就是要讓作業“活”起來,使學生有興趣去做,帶著情感去做。作業布置改變以往模式,從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用行動完成,我把它叫做“行為作業”。比如在《難報三春暉》中,布置學生每天至少洗碗一次,洗自己的貼身衣褲,并用電話進行家訪,引導學生孝敬父母要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教育學生要做一個擁有勤勞、孝敬、有責任心等良好品質的好學生。在《走向自立人生》中,要求學生每天從起床開始,再從書包到自己的房間的整理,都要明確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家訪,檢查學生的“行為作業”并在班級中上墻公布做出評價。鼓勵做得好的學生,同時也是對做得不夠好的學生一種鞭策。這種“行為作業”別出心裁,讓學生在課堂外的生活時間里也能感受到思品里所學的知識帶來的樂趣,不僅提高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習慣的養成,也引起家長的關注和參與,從而也提高思品課的教學質量。
總之,在整節課的教學環節中注重與學生生活貼近,“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引入課堂,用生活實例展示教學內容,用教學內容指導生活實踐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共鳴、有話說,這種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以及對生活的關注與熱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將不斷繼續探索,讓這種教學模式帶給我們更多驚喜和滿意,體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2014年.
[2]陳惠珠.生活化教學策略在思品課中的教學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2年11月.
[3]張廣偉.淺議中學思品課生活化教學[J].《教育百家》,2014年6月.
[4]任培霞.初中思品課教學生活化淺談[J].《課改在線》,2014年7月.
作者簡介:
陳宏英,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南靖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