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偉
摘 要:文章認為社交媒體是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的主要原因包括社會思潮、社交媒體、大學生自身以及高校教育的原因。在此基礎之上,文章作者提出了社交媒體環境下高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對策,這些對策包括整體規劃建設校園網絡德育系統工程,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以及加強對社交媒體的監督等,以期為其他高校在社交媒體環境下正確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提供借鑒。
關鍵詞:社交媒體;大學生價值觀;影響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彰顯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將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相契合,同時適應新時代的互聯網發展需要,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2018年,社交媒體繼續成為互聯網一大趨勢和熱門的話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飛速發展。201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擁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群,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社交媒體的用戶數量已達4.85億,他們平均每天花在這類網站上的時間是50分鐘,越來越多的人受到社交媒體影響,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群體,大學生價值觀受社交媒體影響的程度日益加深。本文研究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二、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的主要因素
1.社會思潮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競爭更加廣泛,新媒體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并在社會廣泛傳播,以此為媒介,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開始慢慢地滲透到大學生用戶群的日常生活當中。這些西方的社會思潮往往披著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外衣,掩蓋其資本主義觀念腐朽的實質,如極端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金錢至上觀念等,這些腐朽的觀念直接影響著中國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趨于頹廢,呈現出多元化的消極態勢,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2.社交媒體的特質
目前,眾多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博客等)提供了一個言論自由度相對較高的網絡社交平臺,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用戶群體。而這些社交媒體往往為了擴大自己的受眾群體,提升影響力,而發布一些具有震撼力的失實信息來吸引觀眾眼球。尤其是對利益驅動、社會競爭等負面信息的夸大宣傳,客觀上導致當代大學生在追求物質生活與精神價值的時候不能找到心理平衡點,價值取向過于功利性,利己主義盛行。
3.大學生群體的特點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正處于心理上漸變成熟獨立的階段。由于剛結束緊張單調的高中學習,他們往往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新興的社交媒體迎合了廣大大學生群體的興趣,不僅能夠使他們及時獲取大量信息資源,還可以使他們維持與親朋好友的正常交際。但是,他們對社交媒體缺乏警惕性,對于社交媒體呈現出的“爆炸性”信息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不能準確篩選并抵制各種不良信息和腐朽思想。正因如此,頻頻出現大學生的價值觀紊亂、價值取向偏離、與社會主導價值觀背道而馳等不良現象。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
如今,大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與社交媒體相伴,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面對新一輪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及其帶來的嚴峻挑戰,學校教育工作者由于缺乏前沿認知,準備工作不足,導致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所依賴的原有教育制度已相對滯后,不能滿足當下時代發展的需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輔導員老師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溝通、黨校和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來進行。顯然,傳統的教育方式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些脫節,難以滿足學生需求。
此外,高校對教育工作者的技能培訓與媒體素養培訓的力度太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只懂得傳統教育方式,而不懂得運用新型網絡媒體技術,對于社交媒體網絡知識不學習、不了解,難以將德育和社交媒體網絡結合起來,導致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夠適應新形勢下的時代背景。
三、社交媒體環境下高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路徑
1.從整體上規劃建設校園網絡德育工程,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現代化教育基礎設施得以完善和更新,尤其是校園的網絡系統,在設備上為教育工作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高校校園網絡的建設不應只注重硬件設備建設,也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網站更新,應該根據時代發展重視和加強社交媒體網絡文化的管理與監督, 校園社交媒體與大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其傳播的信息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學校應該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積極構建校園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平臺,充分發揮校園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正面影響,招募一批了解熟悉大學生生活以及社交媒體運營規律的團隊,開發管理具有校園特色的社交媒體,把社交媒體作為主陣地建設好,維護好。
2.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為了做好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指導工作,高校方面可以適當根據學生們的興趣愛好組織一些較有創意的活動,為學生們在課余時間提供多種放松身心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聯系。從教育者本身就應做到對待學生人人平等,也要注意對大學生進行平等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強化在網絡人際交往中獲得的平等意識,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教育工作者應鼓勵有網絡成癮傾向的大學生積極參加學校集體活動,增加其與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溝通的機會,幫助他們不再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健康充實地學習生活社交。
3.加強網絡法制安全教育
學校要加大對網絡的管理、監督力度,針對社交媒體網絡人際交往中大學生的道德弱化,高校必須注重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提倡大學生文明進行網絡人際交往,并擬訂具體的網絡人際交往文明行為守則,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合法守紀的公民。
4.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建設
社交網絡文化的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高校應加大德育師資力量建設,引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全力打造一支既能駕馭社交網絡技術、頭腦中又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體系的工作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將管理育人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真正成為一名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解決現代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給教育工作者帶來的巨大 挑戰。
5.加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力度,提高培訓質量
針對大學生對網絡“情有獨鐘”這一現象,高校應通過校園社交媒體,在網絡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在實際生活中教育結合起來,從而可以更好地利用社交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提高效率,更好地體現現代教育形式的先進性。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寫博客、寫網絡日志等形式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理念,也可以將自身可取的經歷與其共享,與學生加強溝通和了解。第一,要加強校園媒體教育工作者對多媒體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培養教育者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具有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意識。第二,每一年都會舉辦輔導員技能大賽,高校應在財力、物力、人力充足的基礎上積極支持老師參賽,也可請全國優秀輔導員來校對學工戰線人員進行理論培訓。
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教育
加強心理輔導,推動學生實現價值。時下熱門的微博、微信具有幫助大學生及時獲取最新資訊,同時增強自信、宣泄情緒、彰顯個性等特點。然而,有些大學生卻沉迷于微博、微信,進而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社交和生活,甚至出現行為反常的現象。也有不少的學生存在過度依賴微博、微信的現象。在實踐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心理上給大學生以幫助、啟發、引導和教育,真正掃除他們心理上的障礙。要注重人文關懷,指導他們處理好現實生活與網絡虛擬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培養其面對挫折時候的忍耐力,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去。
7.社會應加強對社交媒體的監督
國家應在政策法規上對社交媒體的約束進行規范完善,同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提高管理效率與執法水平。社會公眾應在輿論上給予監督,對于有悖于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低俗化行為要堅決制止,創造社會良好風氣。另外,要綜合治理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氛圍,給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結語
高校大學生是最直接接受社交的群體,社交媒體對高校大學生帶來的影響有利有弊,可能會動搖高校大學生的立場和思想,合理、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渠道優勢,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系統地向高校大學生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團文化活動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多種教育引導方式使學生自主學習,由傳統的“填鴨式”“說教”變為學生自發性的“喜讀書、好讀書”,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握當今社會主流思潮的內涵和精神實質。充分發揮共享性、多元性和自主性的學習資源,使大學生愿意吐露自身最真實、最準確的思想信息,營造民主、自由、和諧、活潑、寬松、充滿正能量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寶來.新媒體特征與大學生需求契合條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國報業,2011(16):127-128.
[2]徐海鑫,廖浩君.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學術論壇,2011(7):193-198.
[3]吳 勇.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2):42-44.
[4]劉永亮.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6.
[5]鄭 晴,胡 旻,楊 芳.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研究[J].中國報業,2011(14):111-112.
[6]劉朝武.后現代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沖擊與反思[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7]李 琳.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1.
[8]孫雅云.新自由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9]曹瑩娜.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