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惠山中等專業學校 朱崢平
站在同一起跑線的青少年,開始看起來仿佛并沒有什么區別,但幾年之后他們會有很大不同,而資質相同的孩子接受不同的教育,其發展也會變得不一樣。這一切都說明了個性差異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在孔子時代就被這位偉大的教育者發現了,所以他提出了歷史上最早的“因材施教”教育理論,經過數千年的教育實踐與教育變革,“因材施教”不但沒有被歷史淘汰,反而伴隨時代的進步,更突顯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精髓。中職教學在走特色競爭發展的道路上,如果想創造“適合中職生的教育”,同樣就必須正視學生差異,通過分層互動教學模式,實施并實踐“因材施教”的原則。本文以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通過案例分析,對分層互動教學的有效實施進行了詳細闡述。
分層教學是建立在中職生已有水平、能力、知識基礎上的,它主要是采取分層教學和分類指導,從而讓每個參與學習的學生都獲得共同提升的公平待遇。在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是從教學之前就開始準備的,首先要根據學生現狀從高到低進行分層,分別以高、中、低進行層次標記,這種分層應該是教師課前備課內容的一部分,不應對學生進行公開;其次是對任務目標進行分層,任務目標應與學生分層相對應,綜合考慮每個層次學生的能力、智力與潛力制訂相應目標;三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根據學生層次不同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設計,分類指導,輔差培優;四是對問題進行分層,考慮學生真實的接受能力,可先從中、低問題入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能夠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更多自信,從而進入自主探究狀態;五是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如作業可以有必答題和選答題、模型題和開放題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給學生以不同程度的鞏固和提高。
以下以“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一課為例,對分層互動教學的具體實施進行詳細介紹。
師:在有公共點的情況下,直線與平面存在怎樣的位置關系?在沒有公共點的情況下,根據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定義對直線和平面平行關系進行判定適合嗎?是否能夠找到其他判定渠道?
問題1主要是面對中、低水平的學生,高水平的學生可以進行補充;問題2則是主要面對高等水平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創新。兩個問題是從舊知的復習鞏固開始的,引入本節內容,為接下來的知識做好鋪墊。
師: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關于直線和平面平行的例子嗎?(引導低水平學生積極參與到話題討論中來,與老師展開有效互動)
生1:墻面和立著的電線桿。
生2:天花板和日光燈。
生3:門轉動時,門邊緣離開門框后所處的任意位置都會和門框這個平面平行(鼓勵學生進行現場演示,對重點讓中、低等水平學生進行操作,讓他們通過情境體驗思于情理,感悟于心,激發學習興趣)
接著進行分組討論,可以巧妙地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編組,并建議組內學生進行分工,由中、低水平學生負責記錄,高水平學生進行發言和補充。討論主題是“什么因素影響著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展開互動,得出結論,然后通過多媒體演示歸納確認“直線和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學生們分組討論之后,在觀察了多媒體演示之后,都對定理能夠進行簡單的概括,即內線和外線平行可以得出“線面平行”。
師:那么用符號怎樣表示?

師:定理的作用是什么?
生:對線面平行進行證明或者是判定。
師:定理的關鍵在哪里?
生:在平面里作(或者找)到一條和面外直線平行的直線。
師:大家從中領悟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生:從空間向平面的轉化……
對“如果直線a和平面α內存在無數條平行直線,那么兩者存在怎樣的位置關系?”這個命題的真假進行判斷,并說出理由。這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們對判定定理中的條件重要性進行深入的理解,問題回答可以交給低水平學生完成,中、高水平給予補充和理由說明,給各個層次的學生均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間,然后鼓勵大家一起動手:“如果a和b為二異面直線,那么有沒有過a與b外一點p,并同時和a與b平行的平面?有的話請畫出,沒有的話請闡述理由。”思考之后給大家一個動手的機會,這不但讓學生加深了對定理更深入的認識,還培養了他們數學空間感。
最后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本課練習1與2由中、低水平學生來完成,練習3則由高水平學生完成,學生也可以自行選擇練習,并設計了兩道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A1B和C1C的中點分別是M和N,求證MN與平面ABCD平行。選做題:現有一木塊,在平面VAC里有一點P,經過該點要將本塊切開,如果想讓截面與直線AC和VB平行,線應該怎樣畫?
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采取分層互動教學模式,其目的是讓處于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學、有所得,無論是目標、方法還是作業的分層設計,其目的都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這體現了新課改“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