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嫻超,黃 ,錢玉英,劉 嵐,胡立群,孫小平
反復搏動(reciprocal beat),是指心臟某一心腔發放的激動使該心腔除極后,激動經過傳導進而激動對側心腔,與此同時,激動的傳導方向可能發生突然回折反向傳導,并使原激動起源的心腔再次激動的一種心電現象[1]。反復搏動的發生并非少見,但易混雜在復雜的心電圖中,不被識別,現將3種反復搏動心電現象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心電圖室行12導常規心電圖檢查時記錄到的,診斷明確的反復搏動患者。
1.2 方法:采用日本光電9320K心電圖記錄儀,給予常規12導聯描記,走紙速度25mm/s,標準電壓1mv/mm。由兩位及以上高年資心電圖醫師,經過分析、測量、討論明確診斷反復搏動選取其三種類型分析。
2.1 旁道逆傳完全性房性反復搏動:例1患者男性,72歲,臨床診斷: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常規心電圖12導聯同步描記(圖1)可見P波Ⅰ、Ⅱ、Ⅲ、aVF、V5、V6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竇性P_P間期0.80~0.88s,頻率約為72次/分,R_R間期為0.88~1.32s,頻率為72~45次/分。P_R間期0.32~0.36s,可見P_R間期逐搏延長,第5個竇性P波后脫落1次QRS_T波;其中第2個P_QRS_T波,QRS波后可見1次逆行P波,R_P_間期160ms,P_波后無QRS_T波,心電圖組合為竇性P→QRS→逆行P_波。各導QRS波時限96ms,QRS形態:Ⅱ、Ⅲ、aVF導聯呈Rs型,V1導聯呈rS型,V5V6導聯呈qRs型。心電圖診斷:(1)竇性心律;(2)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3)隱匿性房室旁道可能;(4)完全性房性反復搏動。

圖1 例1患者心電圖
2.2 完全性/不完全性室性反復搏動:例2患者女性,43歲,臨床診斷: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心電圖12導聯描記(見圖2)可見P波Ⅰ、Ⅱ、Ⅲ、aVF、V5、V6導聯直立,aVR導聯倒置,P_P間期0.84~1.32s,頻率約為72~45次/分,R_R間期為0.88~1.32s,頻率為56~48次/分。P_R間期長短不一,不固定,呈房室分離現象,QRS波時限79ms,Ⅱ、Ⅲ、aVF導聯呈R型,V1導聯呈rS型,V5導聯呈qRs型;Ⅱ導聯1min長記錄,見部分P_QRS_T規律出現,P_P規則,間期為0.76s,頻率79次/分,P_R間期固定為140ms,QRS波時限79ms。另見提前出現寬大畸形QRS_T波,期前無相關P波,QRS波時限120ms,在寬大畸形的QRS_T波后見1次逆行P_QRS_T波,P波Ⅱ導聯倒置,R_P_間期440ms,QRS波組合呈室性寬QRS波群→逆行P波→室上性窄QRS波群,R_P_間期長于P_R間期。心電圖診斷:(1)竇性心律不齊;(2)竇性停搏;(3)不完全性干擾性房室分離;(4)異位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5)完全性/不完全性室性反復搏動;(6)室性期前收縮。

圖2 例2患者心電圖
2.3 完全性交界性反復搏動:例3患者女性,81歲,臨床診斷:陣發性心房顫動伴長R_R間期。常規心電圖12導聯同步描記(圖3A),及1分鐘長Ⅱ導聯描記(圖3B)見兩種QRS波群,第一種為QRS_T波,期前無P波,QRS波群前80ms~120ms見釘樣起搏信號,QRS波Ⅱ、Ⅲ、aVF導聯呈R型,時限75ms;其后270ms可見P_波,P_波后140ms可見第二種為P_QRS_T波,PR間期140ms,RP_間期270ms,QRS波Ⅱ、Ⅲ、aVF導聯呈R型,R波伴切跡,QRS波時限80ms。R_R間期為40~1120ms。心電圖組合為寬大QRS波群→逆行P波→窄QRS波群,R-P_間期長于P_R間期。Ⅱ導聯1min長記錄顯示呈室性逸搏_室性反復搏動二聯律。心電圖診斷:(1)竇性靜止或高度竇房傳導阻滯可能;(2)高位室性逸搏心律;(3)房室結慢徑路或慢旁道逆傳伴室性反復搏動;(5)竇性奪獲;(6)起搏器術后,心房起搏感知功能障礙。

圖3A 例3患者心電圖

圖3B 例3患者心電圖
反復搏動與普通折返不同,前者發生折返的徑路多見于功能性,而普通折返的則均有固定的解剖學異常通道存在。本文例1心電圖特點為,基礎節律中有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同時存在隱匿房室旁道,當房室結前向傳導緩慢,心室激動后經旁道逆傳,此時旁道連接處的心房已脫離不應期,再次激動心房,出現竇性搏動后見單次心房折返現象,下壁導聯倒置逆行P級,提示隱匿性房室旁道存在,心電圖診斷符合室房折返的完全性房性反復搏動的特點;房性反復搏動相對多見,常發生于房室傳導阻滯伴明顯的P_R間期延長之后。該例心電圖需要與房室結雙徑路導致的單次折返鑒別,在患者的心電圖描記中可見完整的Ⅱ度Ⅰ型文氏傳導現象,故可排除房室結雙徑路診斷。例2患者的心電圖特點為基礎節律為交界性逸搏心律,不完全性干擾性房室分離。
在出現單次室性期前收縮后,心室激動經房室結逆傳奪獲心房的同時,回折傳導再次激動心室的現象,符合完全性室性反復搏動的特點,RP間期長于PR間期,室性反復搏動時的RR’間期短于竇性心律時的RR間期,并且心室再次激動的QRS波明顯提前,支持反復搏動的診斷但需要與間位性室性早搏相鑒別。例3患者是雙腔起搏器植入術后。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竇性靜止或高度竇房阻滯,高位室性逸搏心律,房室結慢徑路或慢旁道逆傳伴室性反復搏動,竇性奪獲,心房起搏感知起搏障礙。患者經過觀察、治療后復查心電圖,該反復搏動現象消失。隨著臨床上功能復雜的起搏器植入日益增多,相應的起搏心電圖也日趨復雜多變[3]。起搏器術后的患者,如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引起競爭性心律失常,同時心臟又存在異常通道而引發復雜的心律失常。增加了起搏器心電圖的分析難度。
反復搏動的心電圖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可見于正常人,但更多發生在伴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例如洋地黃過量,電解質紊亂、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患者。反復搏動發生后不需要針對性治療,因為反復搏動相當于單發或連發的期前收縮,對血液動力學影響甚微;反復搏動在短時間可重復出現,但遠期這種心電現象可自行消失,不需要針對性治療[4]。反復搏動,通常為單次折返,其折返環路為開放式。而普通折返的折返環路為閉合時,容易被誘發而反復發作并常常發生短陣折返性心動過速,心動過速發作持續時間長,往往需要藥物終止心動過速的發生,必要時可通過射頻消融術消除異常通道。在診斷為反復搏動的患者中,如要排除是存在解剖通道或是功能性通道,可以給予食道電生理檢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