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王蘇網,高 劍
(1.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消化中心,廣東 廣州 511400;2.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內科,廣東 廣州 510000)
結腸癌為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且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可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目前針對該疾病多采用生物治療、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等方式,其中以手術治療居多。開腹手術為治療結腸癌的傳統應用手段,與之相比,腹腔鏡根治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易于恢復等優勢,且在國內外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3]。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根治術在結腸癌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13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65例。觀察組中男40例,女25例;年齡52~73歲,平均(61.95±4.38)歲;切除部位:左半結腸切除26例,右半結腸切除39例。對照組中男39例,女26例;年齡51~74歲,平均(62.03±4.35)歲;切除部位:左半結腸切除28例,右半結腸切除37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入選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經腹部CT、胸片、腹部B超等檢查確診為結腸癌患者;②無明顯手術禁忌證;③既往無其他惡性腫瘤。
1.2.2排除標準:①病理為良性者;②伴有嚴重心、腦、肺、腎等重要器質性疾病者;③急性穿孔、腸梗阻者;④術前未接受過放療、化療。
1.3方法:對照組實施傳統開腹術治療,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患者體位可根據腫瘤位置進行相應選取,沿腹部正中線進入腹腔并探查內部情況,采用紗布條將近端腸管進行結扎,隨后分離血管,并對周圍淋巴結進行清掃。結扎根部血管,同時將腸管切斷,并做縫合固定處理,在腫塊下方5 cm部位將腸管夾閉同時切除病灶,逐層合并吻合口,并對血運情況進行詳細檢查,最后沖洗腹部,將引流管置入其中,做關腹處理。觀察組實施腹腔根治術治療,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患者取仰臥位,并保持頭低足高姿勢,于臍部切口處建立CO2氣腹,在病灶位置處作3~4個5~6 mm左右的穿刺孔,并通過穿刺孔置入腹腔鏡及相應操作器械,首先對腹腔內情況進行詳細探查,找出腫瘤位置,隨后進行游離處理,回結腸與橫結腸末端采用布帶結扎。在回盲部外側將腹膜剪開,同時對不必要脂肪組織進行有效清除,隨后切斷結腸韌帶與患側半胃結腸韌帶,拉緊腸系膜并將其各血管分離,而后做結扎處理,同時進行全面清掃,最后采用吻合器對切除的腸管進行吻合。



2.2血清炎性因子:術后觀察組患者各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時間組別例數WBC(×109/L)CRP(mg/L)CD+4(%)CD+8(%)NK(%)術前對照組657.43±2.615.37±2.4833.62±7.1025.64±10.3223.51±10.48觀察組657.45±2.585.41±2.4333.68±7.0425.71±10.3023.56±10.44t值0.0440.0930.0480.0390.027P值0.9650.9260.9620.9690.978術后3 d對照組6512.73±4.81108.96±34.5236.95±6.4325.79±8.2217.63±7.42觀察組6510.25±4.1984.17±3.9147.12±8.8629.84±8.3525.04±10.33t值3.1345.7537.4902.7874.697P值0.0020.0000.0000.0060.000


組別例數HMGB-1(ng/ml)MCP-1(ng/ml)BG(mmol/L)胰高血糖素(U)對照組6515.73±1.8642.35±6.415.96±0.679.25±1.04觀察組658.14±0.9723.59±3.264.32±0.585.86±0.73t值29.17121.03214.92121.510P值0.0000.0000.0000.000
目前,手術為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應用手段,傳統開腹術雖可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但其具有較大創傷性,且易給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帶來一定損傷[4]。而腹腔鏡根治術擁有視覺放大作用,且手術入路清晰,能夠對腹腔內情況進行全面探查,因而對結腸癌的治療有著重要意義[5]。

綜上所述,對結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根治術治療手段能夠有效緩解炎性反應,改善機體免疫功能,且手術創傷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