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東
近日,山東青年史某龍通過發布虛假的“新華網評”文章,進行身份造假、虛假包裝事件引發社會關注。這種在網絡上靠花錢找機構撰寫、刊發帶有虛假信息的文章包裝自己的現象最近幾年層出不窮,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傳統的熟人社會被非接觸性的網絡空間取代。在網絡空間,人們只能根據網絡信息判斷一個人的身份、能力,而無法面對面核實、判斷某人的身份。在網絡空間,名氣可以轉化成價值,粉絲可以變現為財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網絡空間信息不對稱的特點,大肆進行身份造假并借助網絡的放大效應,謀取不當利益。這些年來,明星履歷造假,大V虛假包裝,屢見不鮮,如湖南某大V將自己宣傳成領導人的外甥,某網紅將自己包裝成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等,嚴重損害了社會公信力,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身份造假是欺詐、詐騙等違法犯罪的源頭,滋生了大量下游犯罪。身份是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誠實信用的第一道防線,確保身份真實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對身份造假現象,法律不可視而不見。
為了防止身份造假,我國刑法規定了“招搖撞騙罪”,將“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然而,近些年來,一些新型的身份造假行為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地帶,如冒充高干子弟、富商名流、大學教授;或者編造子虛烏有的頭銜,如聯合國維和特使、世界調查局專員等身份。通過這些虛假身份,一些人靠舉辦演講、擔任顧問、充當掮客,獲得了大量經濟及社會利益,使投機主義大行其道。
雖然這些假身份更能夠迷惑公眾,更方便斂財,但都不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法按照招搖撞騙罪處罰,形成了刑法漏洞。正因如此,打法律擦邊球的虛假包裝亂象,通過示范效應,不斷蔓延。
筆者認為,法律必須對身份造假說不,通過與時俱進的修法捍衛社會誠信制度。
一方面,在未來刑法修改時,應擴大招搖撞騙罪的打擊范圍。應當將情節嚴重的身份造假行為,認定為招搖撞騙罪的行為方式,從而堵塞法律漏洞。尤其那些惡意進行虛假身份包裝的行為,都應當作為犯罪處理。
另一方面,應該嚴格要求網站履行信息管理義務。2015年2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實現“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賬號管理制度。但是,在實踐中,一些網站為了擴大人氣、提高影響力,對后臺實名注冊制度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關注點擊率而忽視審查內容的真實性。對此,必須通過對企業增設法律責任,敦促網站履行身份真實審核義務,消除虛假宣傳滿天飛的亂象。
社會發展總會出現新的亂象,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及時遏制亂象的手段。對于身份造假,法律該出手時就出手?!?/p>
(作者是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