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照宇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并印發了《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加強國際組織等相關急需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格外引人關注。
截至2015年,中國在聯合國系統的總人數約為450人,僅占聯合國人員總數的1.09%。據聯合國官方的估算數據顯示,自2019年起,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聯合國第二大會費貢獻國。參與全球治理沒有錢不行,但是“沒有人”又何談治理呢?筆者認為可從如下4個方面加強我國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
首先,加大相關課程改革力度,塑造“中國心”。由于具有外語教學的傳統與優勢,截至目前,深度參與國際組織相關培養計劃的高校多以外語外貿大學為主,形成了“外語+專業”的基本教學模式。但是,在此課程基礎上還應加大中國知識的教學力度,只有打下良好的中國知識基礎,才能在國際舞臺把正確的中國聲音傳遞給世界。
其次,向國內民眾做好國際組織的科普工作。當下,不少國內民眾對國際組織存在兩種誤區,即“國際組織”或等同于聯合國這樣的高大上結構,或等同于一些不正規的NGO等。這兩種錯誤的認知都為國際組織人才的建設帶來了障礙,而且也容易導致我們的很多優秀學子在進行職業規劃時,錯過了擁抱國際組織的機會。因此,向中國社會講好國際組織故事是加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建設必不可缺的一環。
再次,重視并吸引國際組織落戶中國。國際組織的落戶不僅能提升所在國與城市的國際化水平,也為所在國人才提供了便利的就職渠道與機會。以日本為例,落戶于東京的國際組織有26個,其中包括聯合國大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等。眾多國際組織落戶日本,使得日本增加了向世界發聲的渠道。與此同時,大量國際會議、國際活動也將舉辦地點選擇在了日本,日本敞開了更多面向世界的窗口。因此,我們今后也應該積極吸引國際組織落戶中國,增加國際組織及其辦事機構在中國的比例。
最后,營造“能去好回”的交流機制。改革開放初期,能夠從事涉外工作是很多大學生夢寐以求的職業,駐外工作也成了職場的“香餑餑”。隨著國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民企的收入完全不遜色于外企,“海外工作不如留著國內就業”的認知也日趨明顯,而且不少人擔憂回國之后如何接地氣的問題。因此,對于那些有志進入國際組織工作的精英,抑或想通過國際組織報效祖國的人來說,我們理應完善激勵措施,打通國內與國外任職的“轉換通道”,讓人才流動更加便利化,逐步讓“能去能回”“能去好回”不斷規范化與制度化。▲(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