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豐
摘要:文章以中國傳統美學藝術 “留白”為出發點,探討了其淵源、表現形式以及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應用,總結了景觀設計中“留白”的視覺、思想、情感等訴求,提出了在當代景觀城市景觀設計中,應重點在形式藝術、空間藝術以及意境藝術等方面進行傳承與發展,不斷塑造符合新時代精神內涵的當代景觀,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求。
關鍵詞:留白;啟示;古典園林;當代景觀;美好生活
“留白——空則有、有則空”,是中國極具傳統影響力的一種美學觀念,也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審美心理。它具有創造作品的意境、提供想象的空間、獲得視覺上的輕松、體現設計以少勝多的多價值性。縱觀中國古典園林,不管恢弘大氣的皇家園林、精致典雅的江南園林還是意境深遠的寺廟園林,都無一例外地應用了留白的藝術處理手法,從而使園林的營造在藝術史和園林史上發揮出永遠無法磨滅的燦爛光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或許可以從中國古典園林“留白”藝術設計中獲取一些啟示,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多重層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留白之淵源
一種手法的產生必定有其產生的原因,也可以說必定有其各方面的支持,必須對其進行探源,以求深入地進行研究,從而進行利用。
(一)視覺淵源
俗話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這樣一句八字短話很好地概括了人的視覺與心理關系。人的眼睛、大腦等器官和照相機、錄音機等機器不同,機器可以同時把各種形象、聲音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統統記錄下來,而人卻會對物體和聲音進行選擇性地接收。那么就人的視覺要求和習慣來說,必然對所視物象加以選擇接受,當高度集中注意某物時,可以“明察秋毫”,其他的則會忽略不計,甚至“視而不見”。
無論是中國畫還是中國古典園林都根據人們的這種視覺習慣來藝術地處理畫面,即運用“留白”突出主體。這種大刀闊斧的取舍,具有最大的靈活性,可發揮最大的主動性,同時又可以使所要表現的主體得到最突出、集中、明朗的視覺效果,使人看了清清楚楚、印象深刻。中國古典園林講求“疏可走馬,密不容針”的布局方式,正是采用了實者虛之、虛者實之和留白處點睛的構圖原理,其營造的虛實、疏密空間即與留白的運用息息相關。可以說人體器官的工作方式和人類視覺習慣奠定了留白藝術的應用基礎。
(二)思想淵源
老子曰:“三十輻共一毅,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然值而為器,當其無有,填器之用也。鑿戶墉,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最早提出了“有與無”的功用,并經過幾代的演變,形成了虛實相生、辯證統一思想的淵源,對中國的繪畫、詩歌以及園林等藝術形式起到巨大的啟發、推動作用。如宋代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1)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此時無聲勝有聲”。中國古典園林的“曲徑通幽”“藏露掩映”,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大中見小,小中見大,利用借景、對景、隔景等手法豐富空間美感,無不體現出留白思想的影響。
(三)情感淵源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觀察事物總是帶有自身的情感,追求有一個平靜的世界,把最深刻細膩的情感構建于自我心靈的陶冶、凈化上。所以中國人觀望外部客觀世界的最終目的乃是要回到主觀的內心世界。物質與精神契合,心靈與世界的融合統一,是中國哲學中的至高品格。這種人的情感體驗方式決定了留白藝術在中國園林中的應用廣泛而形式多樣。
二、留白之形式
(一)有無相生之正形與負形
老子提出“有無相生”理論最初是為了闡述哲學觀點,即“無”和“有”,“虛”和“實”是相互依存、矛盾統一的兩個方面。道學思想的圖徽陰陽太極圖也是正負圖形的典型代表,顯示了正形與負形的相互依存與對立、相互爭先與退讓、相互擁抱與推脫的哲理內涵。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矛盾對立統一的美學法則,如動靜、虛實、疏密、方圓、大小、黑白、局部整體、變化統一等。
(二)無中生有之不完形格式塔
華琳在《南宗秘訣》中說:“于通幅之空白處,尤當審慎,有勢當寬闊者,窄狹之則氣促而拘;有勢當窄狹者,寬闊之則氣懈而散。”由此可以看出不完全圖形的整體之美。這與格式塔(奧地利心理學家C.V.厄倫費爾斯提出)心理學理論十分相似, “任何‘形都是一個格式塔,是一種具有高度組織水平的知覺整體,它從背景中(或與其他的物體)清晰地分離出來,而且自身有著獨立于其構成成分的獨特的性質。”(圖2)所以,無中生有的不完形格式塔是中國留白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具有廣泛應用。
三、中國古典園林留白藝術對當代景觀設計的啟示
中國古典園林講究師法自然,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各種藝術形式均具有很多獨具匠心的應用。,當代景觀設計應不斷總結借鑒其精華,在形式藝術、空間藝術和意境藝術等方面進行傳承與發展。
(一)突出“留白”的形式藝術
“留白”講究形式,不具有形式美的留白毫無意義,其主要形式有三。一是 “借用他物”留白,通過借景、夾景等手法,強化有無變化,引導情感需求。例如,蘇州留園入口正是留白最好的案例,從狹窄的入口到“古木交柯”(圖3),開合曲折、明暗變化、露窗門洞,使得園內景色若隱若現,形成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二是“平面”留白,比如蘇州園林善于倚墻置石、石上栽植,以大面積的墻體空白表現雅致的小景。三是“立體”留白,立體意義上的留白是園林中形成的色彩上的留白。這種留白比單體墻面上的留白更加復雜,如屋頂和墻、門樓之間形成的夾角將觀察的畫面分割,白墻被黛瓦劃分開來。白墻使這些繁復的園林元素變得有機起來,張弛有度。因此,在當代景觀設計中,通過借鑒古典園林“立體留白”“平面留白”“巧借他物”等方式,進行合理設計,突出“留白”形式藝術,強化視覺審美,不斷提聲景觀品質。
(二)講究“留白”的空間藝術
中國古典園林在營造空間的法則中重要的一條方法即是“疏可走馬,密不容針”。這“一疏一密”就是對留白方法的最佳體現。中國園林講究“序列空間”,講究序列的營造,從主景副景,從開啟到轉折再到高潮,然后慢慢舒緩,營造一條隨空間、時間變化體驗,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當代景觀設計中,也應在公園設計、住區景觀設計中強化空間序列,營造儀式感。如在景觀設計中可以先經過窄窄的密林夾道,讓人感覺封閉壓抑,然后通過留白設計一片大大的草坪或開闊的水面,讓人體驗豁然開朗的心境。此外在留白空間設計中,除了亭臺樓閣、樹石花草等實體物之外的空地、水面的留白,還可以探索立體的留白,以拓展縱深與張力。此外在不同主體的景觀設計中,可以借鑒中國寺廟園林中孤植或對植古柏以示清靜、淡泊,皇家園林中大片留白以示恢宏的手法,在不同主題景觀設計中體現不同空間層次與空間體驗。
(三)追求“留白”的意境藝術
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園林意境的表達。自園林營造之起始,中國造園林,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無論文人世俗園林還是寺廟宗教園林,都使用留白的手法對園林的意境表達深深地進行了探索。因此在當代景觀設計中,不應僅僅追求物質層面的空間元素,更應在文化內涵、精神塑造方面有所追求。以皇家園林代表“一池三山”(圖4)為例,浩瀚的霧氣繚繞在水面,忽隱忽現的三島無限神秘,由此可以想象皇家對仙境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意境的營造正是借助于留白手法的應用,充實的陸地與浩瀚的水面,茫茫的水面與神秘的小島,虛與實,可以寄托心情也可以充分幻想,因此這種意境的營造完全是“留白”在園林中的巧妙應用。在意境營造中更為突出的是中國寺廟園林對禪宗意境的營造。佛教圣典 《心經》 中有曰:“五蘊皆空。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無色。”所以在宗教園林中,往往利用最少的元素營造無限想象、無限包容的大象空間,給人以感染力。這種“留白”的體現往往是寬闊的庭院中一株飽經滄桑的菩提樹、一株象征意義的松柏、一池明凈清澈的淺水、一面潔白無暇的墻壁,這中毫不修飾的樸素空間卻正好可以發揮無限大的藝術魅力。日本的枯山水也體現出“留白”帶來的空靈境界。因此在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面對人們更加多元、更高品位的需求時,不妨充分借鑒中國古典園林中“留白”的藝術形式,塑造類似“一樹梨花壓海棠”“萬綠叢中一點紅”這樣的具有高遠意境的高品位景觀。
四、結語
正所謂“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正是留白帶給人們的神奇體驗。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從保留的中國古典園林中我們可以看出“留白”對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的營造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它們的成功之處應該成為我們當代景觀設計的時代典范。希望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能夠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園林文化造園手法與藝術追求,通過“留白”處理,更多地突出“留白”形式藝術,講究“留白”的空間藝術,追求“留白”的意境藝術,為新時代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多中國文化特色的新景觀。
參考文獻:
[1]林木,李來源.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97.
[2]老子.道德經[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余柏椿.非常城市設計:思想、系統、細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姜川,卜令峰.蘇州園林的留白藝術及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啟示[J].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7,(03).
作者單位: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