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
【內容摘要】2017年的詩歌鑒賞題較之2016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第1小題的主觀題改為五選二的客觀題。這是挑戰,亦是機遇。在高考的備考中,這幾類信息——詩人生平、詩詞知識、注釋及選項信息——對學生的解題大有幫助。但與捕捉信息相比,更重要的思維訓練點是: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這樣的思維訓練應滲透到練習評講中去。
【關鍵詞】以題解題 詩歌鑒賞 分析信息
詩歌鑒賞題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分值為11分,得分率較低,可作為提分的突破口。
在備考中,我們會復習詩歌鑒賞的方法,強調詩歌鑒賞的幾個要點等。復習這些方法與要點不難,但學生應試審題時總難以學以致用,最后是跟著感覺走,胡亂答題。歸根結底,學生欠缺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
“訓練思維能力必須進入日常語文教學之中。思維品質有多個維度,其中,思維細化和精準化是許多考生的短板。在日常教學中,對同一文本或同一語句往往有多種不同的解讀,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時,教師一定要引導他們結合文本,學會知人論世,在學生回答之后,應該從‘思維品質的深度、廣度、論證嚴謹度,‘審美取向,‘核心價值方面去補充、完善、鼓勵。①”基于這樣的考查背景,講評中應滲透思維訓練,指導學生善于借助題目信息(或顯性或隱性),分析整合信息(怎么用),有效做答。
一、借助詩詞知識
詩歌鑒賞以唐宋詩詞為主,因此詩詞知識也是備考復習的重點。只是考試考查的絕非簡單識記,而是運用能力。識記的知識點如何活用?這才是考驗學生和教師的關鍵點。如2017年3月廈門市質檢的陸游《雪夜感舊》考查:有人認為“頸聯中‘那信二字尤佳”,請結合全詩對“那信”一詞進行賞析。
不少學生把“那信”理解為“那封信”,并自圓其說當時那封信上約好老來從事農耕。讀詩時,學生不難判斷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回歸律詩的基本要求——“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②”
二、借助注釋
借助注釋理解詩歌的內容,這是詩歌鑒賞及解題的方法之一。但是學生在解題時,看到注釋僅停留在提取信息上,并未分析信息。
1.注釋為時間
2015年全國高考語文II卷韓偓《殘春旅舍》注釋有“韓偓(約842~923):字致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這首詩是作者流徙閩地時所作?!?/p>
學生在做這道題時,會看到時間842~923,其知識儲備中沒有與之相對的朝代,但是否無用?結合題干的“晚唐巧句”可以幫助定位韓偓生活的時代是晚唐五代時期,進而推斷后兩聯的情感,他的愁與個人,更與國家相關,才能分層次解讀出后兩聯的情感——“他要好好的保存這頂珍貴的朝帽,千萬不能讓它被塵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而自己又無所作為,故所作之詩多緬懷往事,情調悲涼,最后表達了詩人兢兢業業,力求盡職,無負朝冠的心情。③”
2.注釋為地點
2017年3月廈門市質檢考查了陸游《雪夜感舊》一題,讀題后學生們都留意到了注釋中的地名,可惜未分析注釋。選擇題的A選項為“首聯描繪了詩人雪夜于亭前閣上所見之景,樺燭的香氣和悠揚的馱聲交織回蕩,營造出悠遠綿長的意境?!卞e誤點在“于亭前閣上所見之景”,通過對注釋中的地點進行分析,江陰在在江蘇省。首聯所寫的江月亭和龍門閣,注釋已告知在今四川廣元及今廣元市北??芍来寺撌腔貞?,是虛寫。
3.注釋為典故
2017年4月福建省質檢卷詩歌鑒賞題——杜甫《白帝城最高樓》,注釋2、3有“傳說”、“神話中”,看到“傳說”“神話中”這些詞語,可快速判斷手法——虛寫。因此在解答“頸聯體現詩題中‘最高,其寫法別具匠心,請簡要分析。”這一問題時,可明確“虛實結合”這一寫法。
三、借助選項信息
“如全國II卷古代詩歌閱讀第14題,聚焦一個命題點提供5個選項,涉及全詩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創作目的、表達分寸等方面,通過不同層級的選項設置,客觀地測試出考生理解典故內涵和作用的不同水平,將以往一直以主觀題形式出現的題目進行客觀化呈現,這類調整可以提高考試的信度,減少評分誤差,從而保證考試的公平性。④”由此不難看出,詩歌鑒賞考查為客觀題是一種趨勢。
以上是根據高三復習備考中學生做題時遇到的較困惑的幾點內容進行整理??偠灾?,詩歌解題應給方法,更要向學生展示教師讀詩解題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讀詩時的困惑,遇到困惑如何借助題目信息推敲以解決問題,而后促使學生學會在做題時進行自我提問,“提出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⑤”,術易掌握,但有些學生僅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對古詩鑒賞也存在生硬堆砌術語的現象,對情感理解不到位,失分慘痛。唯有在反復做題中領悟其中不變的解題之道,才是訓練的意義。
【注釋】
① 陳維賢. 2017年全國卷綜合評析及教學啟示.
② 摘自360百科律詩詞條.
③ 引自中學資源網.
④ 教育部考試中心. 化人以語 育人以文——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評析[J]. 中國考試,2017(7).
⑤ 弗蘭克·賽思諾. 提問的力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