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娟
【內容摘要】杜甫《閣夜》一詩中“夷歌數處起漁樵”一句歷來存在不同的理解,本文著重從詩句中的重點意象入手,充分結合語境,立足于詩歌解讀的基本原則,得出的觀點是該詩句表達了杜甫試圖超脫現實的態度以及更深層次的痛苦和無奈。
【關鍵詞】意象 語境 原則 超脫
杜甫《閣夜》一詩作為自主賞析篇目被選入了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對于這首詩的頷聯中的一句“夷歌數處起漁樵”,課下注釋為“有好幾個地方漁人、樵夫唱起了民歌。夷歌指四川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歌謠。”這樣的注解流于表層,不能滿足學生對詩句意思的深入探究的需求。《教師教學用書》解讀為“顯示了地方風情”,甚至將漁樵的歌聲理解為“亂世的音響”。我認為這樣的解讀是缺乏充分依據的。那么,此處的“夷歌數處起漁樵”到底應該怎么理解呢?不妨立足于詩歌鑒賞的原則進行一番思考。
首先,理解詩句要充分深入地解讀句中關鍵意象和其他重要詞語。
這句詩歌中“漁樵”這一經典意象,顯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以打漁和砍柴為生的人。上溯到屈原《漁父》中,漁夫便是作為與執著于現實人生的楚大夫屈原相異的人物,體現一種“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在中國的文化中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作為與儒家入世精神的對立補充,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思考人生、觀照歷史的視角。漁夫閑散于江湖,樵夫生活在深山,從空間上便保持了與世俗社會的距離,所以樵夫和漁夫經常一起出現在藝術作品中,代表一種超脫現實、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此類例詩很多,如高適《同群公秋登琴臺》中“燕雀滿檐楹,鴻鵠摶扶搖。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漁樵。”李白《答從弟幼成過西園見贈》:“山童薦珍果,野老開芳樽。上陳樵漁事,下敘農圃言。”還比如蘇軾的《赤壁賦》中“況吾與子漁樵于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楊慎《臨江仙》“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些詩歌中的漁樵,代表的均是與庸俗凡常的燕雀、志存高遠的鴻鵠、富貴帝鄉、擾攘俗世相對的淡泊與超脫。所以,從這個文化背景出發,我認為《閣夜》中“夷歌數處起漁樵”中的漁樵的歌聲不是“亂世的音響”,而是表現超脫現實、隨緣自適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中國傳統的儒家社會里是邊緣性的,卻又是綿綿不絕、極具韌性的文化屬性。
再看“夷歌”中的“夷”字。“夷”原指中國古代東部少數民族,泛指偏遠之地的少數民族,在這里自然是指杜甫當時流域之地——夔州境內的少數民族。聲聲夷歌除了引起杜甫蒼涼悲慨的漂泊之感和黍離之悲,也和“漁樵”所代表的文化上的邊緣屬性相呼應,進一步從空間意義上將“漁樵”和現實拉開距離。而“數處”則是從數量的角度與“夷歌”“漁樵”相呼應:能夠超脫現實的“漁樵”,自然是零星散落地隱居在邊遠之地,或泛舟江渚之上,或采薪深山之中,偶爾用淳樸的方言唱起悠長而古老的歌謠,令人不知今世何世……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圣杜甫對于詩句的錘煉鍛造無處不在。作為后世的讀者在品讀這些經典詩句時應該充分挖掘詩句中重要意象的文化內涵,多視角、多層次地揣摩詩句中的詞語,力求找到最佳的解讀角度。
其次,理解詩句要充分結合語境,準確把握該詩句和上下句的聯系,進而將詩句放到整首詩歌中去解讀。
《閣夜》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時的作品。詩人身處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因而感慨萬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連綿不息的戰亂,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難,正是頸聯的上句“野哭千家聞戰伐”描述的情境。《教師教學用書》中將頸聯下句“夷歌數處起漁樵”解讀為“亂世的音響”,顯然是將上下句作為同一層意思互相補充理解的。這樣理解既忽視了頸聯內部詩意的層次性,又忽視了這句詩和尾聯的聯系。我認為“夷歌數處起漁樵”表現的應該是詩人試圖以超脫的視角來審視“野哭千家聞戰伐”的悲慘場景。杜甫自安史之亂伊始,便輾轉漂泊,顛沛流離,他親眼看到戰爭的殘忍,更親身感受到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毀滅性的災難。戰爭的目的和意義在這些真實鮮活的災難面前消解了,只呈現為千家萬戶撕心裂肺的痛哭聲,呈現為一個個觸目驚心的生離死別。詩人面對這樣殘忍的現實痛苦不堪,不愿面對,又無力改變,那么便選擇超脫。“夷歌數處起漁樵”正表現了詩人試圖從超然世外的角度來看待現實,淡化苦痛,從而引出下一句“臥龍躍馬終黃土”,無論是戰爭帶來的深重的苦難還是如諸葛亮、公孫述建立的那般奇功偉業,最終都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么自己因為友人相繼離世而感到的寂寥便不足為提了。而這種試圖超脫現實的努力其實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一生顛沛流離、憂國憂民的杜甫在現實中所感受到的深深的痛苦、無奈和掙扎。
綜上所述,我認為“漁歌數處起漁樵”表達的是詩人試圖超脫現實的態度以及更深層次的痛苦和無奈。在鑒賞詩歌時,應該仔細推敲詩句中關鍵意象和其他重要詞語,同時應該注重聯系上下句和整個詩境。把握這樣的原則,才能更加準確理解詩句和詩歌的內涵,更真切地感受古典詩詞之美。
【參考文獻】
[1] 許國申. 心事浩茫連廣宇——杜甫《閣夜》索隱[J]. 語文學習,2008,(12):35-38.
[2] 張作田. 《閣夜》三疑[J]. 中學語文教學,2005(12):32-33.
[3] 許建中. 言外意中憂思無窮——杜甫《閣夜》賞析[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29):300.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