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摘 要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面臨更加復雜的公共安全形勢,應建立更加有效的群體事件管理機制。從事前的監測與預防機制、事中的反應與協調機制與事后的修復與反思機制三個方面對高校群體事件的管理機制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新媒體 高校 群體事件 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6.013
Research on University's Group Ev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TAO Da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more complicated public security situations and more effective group event management mechanis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pre-engagement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mechanism, the reac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the event, and the post-repair and reflexive mechanism have conducted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group events.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group ev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在電腦、手機等終端之間進行的新媒體技術給信息的生產、傳播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突出的特征與優勢:信息的發布、獲取具有即時性與交互性;信息的類型可以同時包括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海量信息可在社群共享,催生各類人際網絡的構建與維護……通過多節點的網絡社區間的鑲嵌與聯接,信息可以快速地在大范圍的人群間進行傳播。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改變了人與人交往的方式,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人們固有的思考方式、行為模式,并重新塑造著人們的觀念、精神和價值。
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的轉型期、改革的攻堅期,因而也是各種社會矛盾集中凸顯的爆發期。高等院校本身處于社會之中,在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影響高校公共安全的不穩定因素時有發生,在特定條件下甚至極化引發群體事件。與此同時,新媒體在突發群體事件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介入的廣度和深度,隨著新媒體使用人群的增加而不斷增加。
加強高校的公共安全管理和穩定工作,是高校管理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新媒體環境下,應結合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特點,構建綜合、立體的群體事件管理機制。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主要包括事前的監測與預防機制、事中的反應與協調機制與事后的修復與反思機制三個方面。
1 事前的監測與預防機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高校群體事件,首先應建立和健全事前的監測與預防機制。
1.1 建立線上與線下結合的輿情監測機制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輿情的產生與發展,已經從一元的線下傳播轉變為二元的線上線下立體傳播。由于高校學生普遍采用手機、電腦等工具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交流,信息傳播與擴散的方式更加多維、立體,因此,對于高校校園輿情的監測也需要結合線上與線下,而這顯然更加復雜和困難。
就線上而言,應加強對校園網絡輿情的日常監測。建立高校網絡輿情的信息匯集機制,及時準確地掌握全面的輿情信息,為發現輿情問題奠定良好基礎;建立信息的分析與研判機制,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中挖掘重點,科學分析,為輿情危機可能的走向與處理做好預判;建立輿情信息的傳遞與反饋機制,確保網絡輿情信息能夠及時暢通地上傳下達,準確地傳遞給相關的部門與人員。就線下而言,應明確網絡輿情的真正主體是人,因此需要建立以人為本的輿情管理理念,真正深入到大學生群體中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困難困惑,了解他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從而及時察覺和發現可能的輿情危機源頭。
1.2 建立群體事件的預防機制
對于高校群體事件,應堅持“預防為主,準備為先”的原則。首先應關注大學生的權益表達與維護的需求,建立暢通有效的利益訴求渠道與機制,及時協調化解矛盾,從而避免以群體性事件的極端方式來表達利益訴求,最大程度地消除高校群體事件的潛在隱患。其次也要通過各種方式爭取校園輿情的主動權,建立網絡輿情的引導機制。對于網絡論壇、博客、即時通訊等網絡平臺與工具,既要善待,也要做到善用和善管。在保護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合理表達情緒的權益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同時確保必要的網絡監控,維護網絡空間的安全與凈化,推動網絡輿情的健康發展。
2事中的反應與協調機制
經濟轉型時期社會矛盾的復雜性決定了輿情危機在所難免,進而可能演化為群體事件。高校突發群體事件不僅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也會給學生的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影響社會的安全穩定,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應急處理機制予以化解,主要包括反應與協調機制兩個方面。
2.1 建立群體事件的快速反應機制
要建立包括線上和線下兩個方面的應急反應機制,一旦預案啟動,各部門及人員按照分工要求,緊急進入工作狀態,確保能夠做到針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新媒體時代的群體事件突發性更強,影響因素更為復雜,因此必須做到線上與線下的迅速聯動反應,盡早有效控制形勢,遏制群體事件的惡性蔓延,將其負面影響盡可能降到最低。在事件發生的進程中,要科學分析,準確判斷,把握事件發展演變的趨勢并據以組織有關部門及人員積極參與到危機處理進程,從而保證應急方案實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需要指出的是,在事件的處理過程中,也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建立多渠道的官方信息發布通道,確保官方權威信息能夠客觀、全面、通暢地傳遞給相關人員,降低網絡謠言發生的可能,同時保證事件處理的公開公正。
2.2 建立縱向與橫向的協作配合機制
高校群體事件的應急處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高校內部管理不同層級之間的上下聯動,也需要平行層級之間的協同配合。在現有的高校管理體系中,教務處、學工部、人事處、保衛處等均是可能的危機處理參與單位,但各個部門的職責分工不同,其內部組織結構也有較大的差異。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獨立完成危機處理,而需要各個部門之間進行有效的協同努力,因此必須確保各部門的聯系順暢、協作統一。一般而言,應建立危機的垂直領導中心,對有關部門進行統一的指揮與調度,同時按照條塊結合與資源整合的要求,構建包括縱向的垂直管理與橫向的協同合作體系在內的危機處理應對網絡,確保危機處理的立體化、網絡化。
3事后的修復與反思機制
高校群體事件一般會在管理部門的積極有效干預下得到逐步解決、平息,但這也可能是群體事件的動能在被外力消減、耗散后,其內在動力變得衰竭。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事后的修復機制,動態跟蹤并采取有效措施安撫、修復群體情緒,避免網絡輿情的二次爆發。在善后處理過程中,應堅持客觀全面、以人為本,將師生的生命安全、精神健康放在首位,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同時要重視溝通機制,通過輔導員隊伍、網絡媒介、意見領袖等多種渠道,積極與群體事件的爆發主體保持有效溝通,緩解、消弭對立情緒,重建信任關系。
此外,在事件平息后進行深刻的反思總結,是避免產生下一次群體事件的重要途徑。要對本次群體事件的產生誘因、輿情擴散路徑、事態演化過程以及應急處理中的成功經驗及問題與不足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科學的分析與總結。對群體事件中的利益訴求進行客觀評估,反思總結日常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藉以對現有的群體事件處理機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與補充,最終形成高校群體事件管理的長效機制。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突發群體事件管理研究”(項目編號:15SKS017);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4XKS038);重慶郵電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利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JG1424)
參考文獻
[1] 丁俊杰等.網絡輿情及突發公共事件危機管理經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2] 燕道成.群體性事件的網絡輿情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3] 齊佳音,張一文.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中的網絡輿情作用機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4] 高笑顏.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13(5).
[5] 游丹丹,陳福集.我國網絡輿情預測研究綜述[J].情報科學,2016(12):156-160.
[6] 譚毅.警惕中國群體性事件中青少年的民粹化[J].當代青年研究,2015(6):5-10.
[7] 李根強,劉人境,孟勇。基于社群用戶特征的網絡輿情傳播趨勢分析[J].情報雜志,2016.35(9).
[8] 楊暢,朱琳,蘭月新,張慧玉.基于案例分析的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傳播規律及對策研究[J]現代情報,2014.34(10).
[9]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我國轉型期群體性突發事件主要特點、原因及政府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2(5):6-9.
[10] 鄧春林,楊柳,王涵之.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輿情演化規律初探——基于多項式擬合的定量分析[J].現代情報,2016(5).
[11] 杜蓉,梁蕾,王寧.基于社會物理學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演化及仿真——群體意見和行為的演化研究[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