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復習與鞏固,有助于學生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而教師是否能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有效設計,將對小學生掌握知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進行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
在數學教學中,作業是教學反饋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方式。但我們很多教師往往忽略對作業的設計,大部分作業題型采取“拿來主義”,照搬教輔材料的習題讓學生練習。這樣的作業設計不科學,作業效果可想而知,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僅加重了,而且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靈活性,導致學生作業敷衍了事,作業的有效性極低。如何高效有效地設計出科學、新穎、開放的數學校本作業,提高學生的作業的有效性?結合教學實踐,本人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做。
一、 設計層次性作業——滿足個體差異的需要
由于受家庭教育環境、學生自身天賦及學習習慣等各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客觀存在著差異,數學知識和能力是存在著區別的。基于這一認識,課標提倡: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作業“一刀切”,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不夠吃”的現象。因此,數學校本作業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層次性的作業,滿足個體差異的需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作業:
1. 判斷題:
6、9、15、7、13,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是16。
2. 河里平均水深是120厘米,東東的身高是140厘米,下河游泳會有危險嗎?
3. 出示《201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4歲,一位73歲的老伯伯看到這條新聞后很難過,你能用你學過的平均數的知識幫幫老爺爺嗎?這樣的作業設計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之情。
二、 設計生活化作業——讓數學回歸生活
我們的作業設計,應極力貼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從而進一步應用、拓展、延伸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數學廣角——優化”之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王奶奶今天傍晚打算做下列事情:清洗雞肉10分鐘,煤氣灶燒雞湯30分鐘,接孫子放學20分鐘,收衣服10分鐘。你覺得王奶奶應該怎樣合理安排這些事情?需要多少時間?為什么?這樣的作業設計使原本很難熟記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去梳理知識點。
再如,在學習完“利率”這節知識后,我讓學生回家調查自己家庭的存款情況,讓學生調查各個銀行的存款利率,親自到銀行取錢存錢。之后,當當家庭的“小小理財家”,幫助父母理一理,根據同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比較存在哪家銀行合算。學生們學習利率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家庭主人翁的精神十足,高效地完成了這項作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離不開數學,每個人都可以在不經意間看到許多數學問題,并且能夠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三、 設計實踐性作業——發揮創新的空間
作業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獲取信息,積極探究,發揮創新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老師總是不知不覺陷入“題海戰術”的誤區,總是認為學生練習得越多,能力就越高,布置作業時多多益善、面面俱到。殊不知,這樣機械重復、單調的作業不僅低效無效,讓學生厭惡,產生抵抗情緒,而且制約了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因此,設計校本作業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出發,設計一些富有個性、富于思考、動手操作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發揮自由創新的空間,以達到作業的有效性。
數學校本作業的設計可以把數學知識與我國傳統節日結合起來,生動有趣。例如,統計學知識結合元宵節,設計一份這樣的實踐性的作業:
1. 同學們,請你調查元宵花燈的形狀,并把你喜歡的畫下來。
2. 調查身邊親戚朋友喜歡上面哪種形狀的花燈,并把它制成統計表記錄下來。
3. 根據統計表,畫成你喜歡的統計圖。
4 .根據統計圖,你能獲得什么信息?你有什么建議?這樣的作業學生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靈活地掌握統計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又如,當學生學了找規律、平移、旋轉、軸對稱圖形之后,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動手實踐:六一兒童節到了,如何把我們的教室裝扮得漂亮、個性、有特色?全班同學共同設計,分工合作,對稱的窗花、旋轉的風車、平移的氣球、有規律的彩旗,把教室布置得煥然一新、個性十足!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探索、合作、思考,有趣又有效。
總之,小學數學校本作業的設計任重而道遠。校本作業不能讓學生淪為寫作業的“機器”,而是讓學生在作業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高效有效的校本作業設計應建立在減負增效的基礎上,少一分形式,多一點實質,設計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效作業,促進學生長遠的發展。
作者簡介:許麗質,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