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倩倩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發展心理學理論將逆反心理釋義為,人在某些成長階段,受身心發展失衡及外在環境影響,違背一般規律,對客觀事物持否定態度并產生消極抵觸和盲目排斥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95后”大學生作為目前大學生中的主流群體,個性鮮明,有極強的自我意識,在實施教育時出現了不同表現形式的逆反心理。基于此,“95后”大學生在接受教育與引導的過程中易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
“95后”大學生基本屬于衣食無憂的一代,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環境相對優厚,受到家長的寵溺較多,致使自我中心感極強,集體主義意識欠缺,缺乏“同理心”,往往會忽略他人感受。閱歷尚淺的“95后”大學生缺乏一定的價值判斷能力和是非黑白的甄別能力。他們易受社會不良思潮和負面現象的影響,自身免疫能力差,價值取向功利化,奉行實用主義,缺乏集體觀念和大局意識,樹立理想信念的意識較淡薄。
“95后”大學生觀念意識超前,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強、速度快,富于創造力,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對各種事物有獨特的見解并堅持己見,具有善于發聲、樂于表達自我想法的特點。由于受當今各類社會思潮和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有時欠缺理性和周全的考慮,易沖動,愛走極端,為人處世顯得單純簡單。他們經受的挫折磨難少,面對挫折、困難時缺乏足夠的抵抗和承受能力,抗挫能力弱。
“95后”大學生性格特征明顯且易于表露,情感豐富且善于表達。社會環境的現實情況使很多“95后”大學生在情感上躁動不安,榮譽感、功利心強,性格較為浮躁,欠缺沉穩、踏實,對情緒的管理和自我調節能力薄弱,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運用恰當、合理的形式表達身情感和訴求。
據有關資料統計,90%的“95后”大學生平均每天用于上網的時間達到6小時以上,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大部分學生都有“手機依賴癥”,對網絡有著不同程度的依賴,網絡交友是他們與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

表1 “95后”學生群體對網絡依賴程度統計分析
部分“95后”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有一定程度的反感情緒,認為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過于枯燥無味。“95后”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興趣不足并產生反感情緒,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僅僅抱著不掛科的態度進行被動應付性的學習。有些大學生甚至認為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束縛了大學生的個性,不利于其開闊視野。另外,思想政治課程無創新點、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單一也影響他們對思想政治課的觀感。
部分“95后”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授課和教育管理較易產生抵觸心理和行為,對授課教師不夠尊重,對輔導員、心理咨詢教師組織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夠積極、主動。
部分“95分”大學生缺乏理性思維,容易受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而感到不知所措。大學生思維發散,但深度不夠,容易在“從眾”心理的驅動下對社會上負面消極的思想加以認可,如過多看重社會交際,崇尚暴力,缺乏正義感,提倡個人本位主義、享樂主義和高消費。
“95后”大學生的生理機能發育完善且成熟,但容易出現逆反心理,情感豐富且不穩定,自我意識強烈,傾向于擺脫外界束縛,用自己形成的觀點和價值取向去衡量事物。“95后”學生群體思維方式的多元化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基礎條件。
家庭環境及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學生的成長以及逆反心理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成長于不完滿的家庭的子女產生逆反心理的概率較高。他們不能感受到父母足夠的愛和關注,遇到強烈的心理沖突時缺乏父母對其合理、適時的疏導與教育。他們的內心脆弱又孤獨,渴望被關注,負性情緒較多,通常會采用極端反叛的方式達到被關注的目的。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若無法給予子女合理、正確的疏導,會危害他們的心理健康。
“95后”大學生不善與人溝通,缺乏交往能力。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多元化特點使他們樂于以互聯網為工具與外界溝通交流,但網絡的虛擬性、復雜性易使他們在網絡上迷失自我,萌發逆反心理。
在結合“95后”大學生自身情況的基礎上,教會他們正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認知,對自身的行為作出適時、適當的調整和完善,著力培養冷靜思考、理性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會自我反思與合理定位,合理規劃大學生活。教育者在培養和引導大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與引導,為他們提供完善自我的平臺,幫助他們形成理性、正確的認知,從而有效指導他們的行為。
輔導員作為離學生內心世界最近的人,容易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輔導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在青春期的健康發展。輔導員專業素質水平較低成為“95后”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直接誘因。為了降低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概率,加強輔導員的素質及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承擔立德樹人重任的高校輔導員應堅定理想信念,嚴格要求自己,從心理上贏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同。承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施的兩課教師應著力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創新教學方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保障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減少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反感情緒。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構建心理疏通的有效渠道,緩解或克服學生的逆反心理,對存在逆反心理的學生在充分保障學生隱私的前提下進行排查并及時給予正確的疏導,開展有特色的心理輔導活動,對學生的逆反心理及行為進行疏通和引導,幫助他們增強心理素質。
高校應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著力從各個層面為“95后”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社會各界應從具體實際出發,改善社會外部環境,旗幟鮮明地響應黨中央的政策方針,通過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活潑生動的精神文明宣傳活動來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在法制建設方面,加強法制監管,將法制要求落到實處,對違法犯罪行為嚴懲不貸,并堅決抵制不良社會行為,從而有效遏制社會不正之風,使“95后”大學生盡可能少地受不良社會行為和風氣的影響。在社會文化建設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抵制各種不良思潮、腐朽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侵襲。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使大學生在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的熏陶下理性地進行思考和行動,完善個人人格,減少大學生群體逆反心理的形成。
“95后”大學生正處于互聯網時代的鼎盛時期,網絡對他們的影響至深。網絡作為引領大學生獲得新知的主要工具,是一把雙刃劍。不能盲目地抵觸網絡,而應該將網絡規范化、和諧化,加強網絡的輿情監管,向學生提供與輸送優秀、豐富的教育資源,宣傳社會正能量,加強網上教育與網絡監管力度,對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適當干涉,如實行網絡實名制、午夜斷網、不良信息攔截等。有效利用網絡思想政治平臺,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從而有效降低學生的逆反心理的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