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璇
摘 要 在過去的幾年里,隨著網絡資源的不斷豐富,數據新聞成為全球新聞業在應對大數據時代發展變革中產生的新樣態。文章以“10·1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為例,通過梳理國內外主流媒體的相關數據新聞報道,對新聞敘事中的數據運用和可視化手段和進行分析和討論,研究國內外對同一災難事件進行數據新聞報道時的共性與個性。
關鍵詞 數據新聞;可視化;災難議題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9-0118-03
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是指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1]。它將傳統的新聞與海量的數字信息結合,從而創造了新的可能。“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曾指出:“新聞的未來,是分析數據。”[2]
近年來,大數據產業發展波濤洶涌,數據的重要性日趨顯著,作為一種全新的跨領域、跨學科的新聞報道方式的數據新聞受到國內外新聞界的廣泛關注,也成為近年來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
隨著2012年全球數據新聞獎的設立,國外許多門戶網站都相繼開辟了數據新聞板塊。我國數據新聞的實踐要晚于國外。從2011年5月開始,我國四大門戶網站——網易、搜狐、騰訊和新浪開啟了數據新聞的實踐之路,相繼推出欄目:《數讀》《數字之道》《圖解天下》《新聞百科》[3]。
本次研究選取了“10·1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的相關報道,該襲擊是迄今為止美國最為慘烈的大規模槍擊案。此次災難事件影響范圍廣、涉及人數多、危害程度大,吸引了各國輿論的強烈關注,也引發了眾多媒體的廣泛報道,國內外數據新聞報道也層出不窮,具有較大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1 研究樣本選取
1.1 事件概述
美國當地時間2017年10月1日晚10點20分左右,當22 000人正在位于拉斯維加斯的Route 91 harvest鄉村音樂節狂歡時,64歲的白人男子斯蒂芬·帕多克(Stephen Paddock)在距離音樂節約400米的曼德勒海灣度假村酒店32層用藏匿的10支來福槍向音樂節現場瘋狂掃射。該事件導致59人死亡,527人受傷,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槍擊案。
1.2 樣本選取
本研究共選取了來自國內三大媒體網易、搜狐、澎湃新聞,和來自國外的三個傳統媒體《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紐約時報》以及新媒體Five Thirty Eight關于“10·1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所做的數據新聞報道。研究主要從數據來源、數據應用、呈現方式等方面對國內外媒體關于“10·1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的數據新聞報道實踐進行詳細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國內外數據新聞應用于災難新聞報道的共性和個性。
2 報道共性
2.1 數據來源
從本次收集到的數據新聞樣本來看,國內外的媒體對“10·1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進行報道的數據來源均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最多的標注有3個數據來源,利用新聞網站或權威機構提供的數據進行梳理、整合報道。具體來看,在本研究的7篇數據新聞報道樣本中,我國報道中的每張圖均明確注明數據來源,國外報道在文末也都明確標注了數據來源。國內外媒體的數據應用規范性均較強。
2.2 發布議題
對3篇新聞報道樣本的發布時間議題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我國媒體以數據新聞的形式對“10·1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進行報道的時間分布于10月3日至12日。在槍擊案發生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媒體發布的數據新聞議題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最初聚焦案發現場,到媒體及網民對此事件的態度看法,再擴大到全球范圍內的大型槍擊案數量統計、各國公民持槍狀況統計以及槍支法制改革進程。國外媒體的報道也由單純統計死亡人數和槍擊案的影響程度,擴展延伸至國家政策層面。《紐約時報》將矛頭直指國會,《波士頓環球報》列出了6名堅決反對槍支管制的議員信息,鼓勵人們向這些議員表達意見。由此可見,國內外媒體在報道中均不同程度的進行了輿論引導,利用自身強大的影響力在公共議題建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引起社會的關注,呼吁政府采取行動。
3 報道個性
3.1 數據可視化呈現方式
數據可視化呈現方式可分為動態和靜態兩大類,在本研究的樣本中,國內的3篇報道均以靜態圖表的形式進行數據的可視化呈現,而同期國外媒體相關報道,均采用動態數據可視化呈現方式。
3.1.1 國外媒體:動態數據可視化呈現方式
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發生后,國外媒體多采用動態數據可視化呈現方式,將傷亡信息表現得更為直觀。《華盛頓郵報》于2015年12月推出的報道The math of mass shootings,在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發生后又作了更新,該報道既全景式地展現了大規模槍擊案的嚴重程度,也提供了每一位受害者的簡介,并以案件歸類之。該報道使用的數據始自1966年發生在得克薩斯大學造成16人死亡的槍擊案,迄今總共獲得了1 077名受害者的資料(最近一次更新于2018年3月14日)。這篇文章還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了案件在全國的分布,以及各種涉案槍支和槍手的情況,只要點擊不同人物或槍支即可動態地顯示相關信息。該報道也因其信息豐富全面而成為槍擊案全景式報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3.1.2 國內媒體:靜態數據可視化呈現方式
相比于國外媒體動態的數據化可視化呈現方式,“10·1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發生后,國內媒體采用靜態數據可視化的形式制作的數據新聞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統計圖形式表示具體數據之間的關系。如搜狐題為《大數據視角下的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的報道,以折線圖、餅圖的形式分別介紹在這一災難性事件發生之后的輿情數據、中外社交媒體的差異,使讀者一目了然,快速抓取重要信息。
另外,網易數讀的報道《每100個美國人,擁有101把槍》將各國的槍擊案件以及公民持槍狀況以統計圖的形式進行可視化呈現,對美國槍支管制與他國的差異進行了更為直觀的展現。
2)結合歷史數據,體現某一特定數據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澎湃新聞對美國槍擊案的可視化操作綜合運用了圖表、文字等手段,統計35年來美國發生的所有大規模槍擊案的歷史數據,并將歷年來槍擊案的數量進行對比,展示大規模槍擊案的發生頻率不斷上升的趨勢。
3)將數據與地理信息進行有機結合。網易數讀的題為《每100個美國人,擁有101把槍》的圖表以區域進行分類統計,匯總了包括美國在內的14個國家1995年以來的大型槍擊案件數量以及公民持槍狀況。
3.2 交互性體驗
3.2.1 國外媒體:交互性強
《波士頓環球報》于2016年6月奧蘭多槍擊案發生后推出的Make it Stop因率先將互動的可視化引入新聞評論而被反復引用,相關數據也在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發生后作了更新。文章還列出了6名反對槍支管制的參議員的信息及聯系方式,并通過網站右上角的“take action”鍵鼓勵人們通過電子郵件或推特向這些參議員表達意見。《波士頓環球報》還附上社論,明確表達立場:The US must ban these guns(美國必須禁止這些槍械)。
《紐約時報》的報道“477 Days. 521 Mass Shootings.Zero Action From Congress”(“477天。521次大規模槍擊事件。國會零行動”)中,用日歷的形式呈現出沒有槍擊案的日子屈指可數。
新媒體Five Thirty Eight將數據置于背景信息中解讀,探究更深層次的問題。它所做的Gun Death In America項目將搜集到的數據擴展到所有因槍致死的個案,包括自殺、謀殺和誤殺等,通過美國疾控中心(CDC)、聯邦調查局(FBI)、大學和民間組織等機構的資料庫確認,美國每年至少發生33 000宗槍殺案,形勢嚴峻。此前,媒體對于槍擊致死的報道往往集中于大規模槍擊案、恐怖襲擊、警察履職時被槍殺以及警察射殺平民這四類案件。該項目通過互動的可視化,告訴讀者這僅僅只是槍殺案件的一小部分。
3.2.2 國內媒體:交互不足
我國媒體關于 “10·1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的相關數據新聞實踐中,以圖解的形式為主,沒有交互圖表,未設置互動渠道。
參考文獻
[1]徐貝勒.我國數據新聞發展現狀[J].新聞研究導刊,2015,6(22):132-133.
[2]張超.數據新聞的發展特點——以網易、新浪、搜狐的數據新聞為例[J].青年記者,2014(11):10-11.
[3]羅悅,肖文甲.網易《數讀》和搜狐《數字之道》的數據新聞比較[J].新媒體研究,2017,3(14):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