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偉
常想喝了這么多茶到底要干什么?歷史上茶與人們的生活為什么能結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緣?
到底是生活缺了什么?能給茶或者茶之類的東西騰出這么大一塊空間。曾記得龍應臺說過: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這里所說的森林,其實就是我們面對和歷經的真實生活。大家總習慣于忙碌地披荊斬棘,而時常忘了關注一下那個正在披荊斬棘的自己,那個在生命中原本可以被賦予平原里的歡快的自己。
茶,以及相類似的東西,或許就能扮演起這個角色,讓人們懂得偶爾的停歇,用茶所具備和吸附的魅力去點化那個始終忙碌、始終只見現實世界的軀體。
這種魅力,或許就是一類靈光,一種融匯了諸多好與美的元素的成分。
我們謂之為精華也罷,謂之為靈氣也罷,總之,是一種好東西,是人生中可持的一種高貴必需品。在日常,它可能若隱若現,而在某些關節點,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指引,能讓自己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底色,能在某些生活的波瀾中,不偏離太遠、失衡太大,把人維持在中間的范圍,時常拉回到中正、中和的狀態。
茶所能附帶的這種好東西哪來呢?除了來于茶自身的靈性,及其制作工藝深含的哲理,想來應該還有在日久深長里、在歷史的沉淀里、在人們有趣生活的點滴澆灌里,諸多的東西一起慢慢凝聚?;蚺c詩、或與畫、或與樂,或與宗教、哲理、文學,也或與閑雅的其他生活方式、與許多有趣的生活內容,很多很多。
茶被歷史無數次驗證了這種魅力,也因它而繪就出一幅豐富的畫卷,那里有空谷靈動的山水;有幽幽花香飄逸的草木自然;有作坊里技術的精湛與辯證哲理;有國人自《詩經》以來,乃至到鼎盛時期的唐詩宋詞的那種骨子里的詩意情愫;有國畫中的寫意空靈;有民樂里的悠揚靜雅;有在某一瞬間在某一古剎知遇禪佛的剎那;有成就仙風道骨的某種暗示、某種指引;有生活的點滴歡笑與趣味之物……
不過,無論你在什么環境喝茶,與多少人喝茶,喝多少的茶,在生活某個具體的時空,某個具體的斷面,最終還是回到一個人面對一杯茶的境界。在那么豐富的畫卷里,你喝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味道,惟己自知。
一個人面對一杯茶,我小而宇宙大,所以眼界要寬,才能不執拗于小事。一杯茶面對一個人,宇宙小而我大,反歸內心,樸素性隋,胸合天下,剛柔相濟,中正平和,或許是其中一味。
你可以感悟這味,也可以感受那味,可選擇精致、簡雅、寧靜,也可選擇深邃、辯證、禪道,更可選擇隨性、灑脫、不拘,此時之茶,已不是簡單之茶。它在生活里,它在美好事物的包裹里。此時的茶,不是通常的茶,此時的生活,也不是純粹的茍且的生活,此時的美好,也不是簡單空想的不著邊際的美好。其所共同融匯的是,一種有茶,有生活底色,更有詩意情懷、寬容豁達、睿智閑雅的心態和境界,一種以茶為中心的立體多層次多內涵可踐行的生活美學,一種在實際生活中不斷修行歷練的茶人的茶狀態。
如果生活中,能因茶而把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時間,駐停在這樣的茶里,這樣的美好事物里,這樣的狀態里,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