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蓮
香味美學的養成離不開我們出生成長的背景、飲食習慣、文化差異、經濟能力及品味的熏陶。有人喜歡拿“媽媽的味道”來說明他有多喜歡那個香味,故香味也是一種感覺。有者從小家里不煮辣、不烹牛肉,成年獨立后他們也沒有好歹試試看把這些滋味追學回來,極端的是沒試過的飲食即抱怨“難吃死了難喝死了”,皆屬偏見。學習異域飲食是不容易的事情,人類直接受家庭教育影響,家里吃什么喝什么通常由主婦掌握大權,那么主婦們的飲食態度是否開放,香味要求是否細膩就會左右一整代人的飲食規范,可能直至被影響的人成熟后才有勇氣追求自己所嗜好的。
我是成年了才開始學著吃異域的刺身、起司,品嘗紅酒,那時碰到的困難是:我舌頭是不是有問題,為何我都不能領略這些飲品和食物之香味的美麗與愉悅,總覺得那些味道很突兀。直至有豐富經驗的朋友調教后,我才發覺過去我一直抱怨起司不好吃、紅酒不好喝,原來皆因我沒有品嘗過好品質的;拿茶來說,如果白毫烏龍喝的都是未經著涎的,如何能知道白毫烏龍真正那種透心涼的蜜香如此迷人?喝了不妥當的造假老茶從此指天發誓老茶是一件壞東西,實在也對不起老茶的風骨。
茶道的香味美學系統建構起來是要比其他任何飲食文化或其他藝術美學都要難得多,因大家習慣將茶道視為修行,拿泡茶場合當作處世為人的競技場;人們在喝茶時突然間對“誰誰鞠躬較多笑容較多、哪位人士不計較茶葉的好壞”之類情形特別關注并以此來贊美對方的品德;又云“當今社會是非混淆,善惡不分,人類面臨不知如何選擇的焦慮,茶道能讓你找到安詳與清凈”,讓不知情者還以為是某些機構的廣告宣言呢;茶葉做得是否完善變得無人正視,泡茶技藝是否發揮得法沒人懂,在茶會里茶席上,大家只忙著“當一個好人”,焉敢提口與鼻之感官享用,提了大家就會說你低級趣味,只知道吃吃喝喝,故茶湯被荒涼已久。
我們提出現在是時候整理屬于茶的香味美學系統了,或許有人猶豫,我們不是已有了很多由認證機構發出的茶葉色香味標準嗎?那不一樣,統一化的色香味準則較適合用于監督茶葉生產線、進出口貿易之范疇,屬行政工作;至于茶道藝術工作者如何發現、捕抓、創造、呈獻茶道里面有關香味的美,那是茶道藝術工作者不能忽略。
茶道香味美學的培養,首先要有培養自己成為雜食者的觀念。所謂雜食,即他也學習欣賞音樂、畫作、歌唱、舞蹈、建筑等,那么當你問他聽何種音樂,他不會回答你只聽古典音樂(認為較高尚)而不聽流行音樂(認為較低俗),他會說:只要好的音樂都聽。這表示他經已擺脫音樂選擇的困擾,見識日漸成熟。“雜食”在此代表各個不同層次與境界的茶,要喝遍不同地域、季節、山場、價格、制法的茶,雜食者除擁有敏銳感官與過人的記憶力,還需開放的心態與健康的體魄,并且懂得用語言或文字表達茶之美,壞茶好茶統統喝遍了,才有客觀能力分辨優劣,才能開發“好好喝茶,欣賞茶湯”之美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