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彤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也是全球貿易規模較大的糧食品種之一。近幾十年來,全球大豆的貿易規模不斷增長,大豆貿易具有全球性,交易性廣,交易量的和參與國家多等特點。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對大豆的消費及大豆衍生消費逐漸增加。然而,我國國內受種植面積及單產提高難度大等因素影響,總產量增長緩慢。大豆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糧食儲蓄品種,在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必將對中國大豆進口產生重要的影響。近年來,有大量文獻研究匯率變動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產生的影響。研究結論大致有兩種,一些學者認為:匯率變動對農產品貿易產生巨大影響。厲以寧等最早在對中國進口彈性進行分析,利用中國1973-1983年的數據進行分析,認為人民幣貶值會惡化貿易收支。宋海英通過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對人民幣匯率變動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進行實證研究。萬紅先等通過建立農產品進出口額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計量經濟模型,驗證了匯率貶值使農產品進口額增加。謝建國等通過分析來研究中國貿易收支與人民幣匯率之間的關系,得出人民幣匯率貶值對中國貿易收支的改善并沒有明顯影響,中國貿易收支短期主要取決于國內需求狀況,而長期則主要取決于國內供給狀況。項衛星等通過研究得出結論,人民幣匯率變動和吉林省對外貿易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長期人民幣匯率對吉林省出口影響并不顯著而對進口影響顯著。通過以上文獻會發現,匯率變量的選擇研究方法存在差異,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本文具體到對大豆的進口量進行研究,構建計量模型,并基于國家政策,企業和農民視角進行政策建議。
根據國際貿易理論,一個國家的進口主要取決于國際、國內價格水平和匯率等因素。國內價格水平提高會使得消費者購買國外商品價格相對較低,因此,國內價格水平越高會推動進口的增加。同理可知,國際價格水平的提高會使得國內小麥價格相對較低,國際價格水平的提高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進口數量的增加。匯率的變動也會影響到大豆貿易,是影響大豆進口的重要因素。要研究的便是匯率變動對大豆進口產生的影響。因此,根據上述經濟規律,可以構建如下模型:Ln(M)=β0+β1ln(NEER)+β2ln(CCPI)+β3ln(UCPI)+μ
模型中M表示中國大豆進口金額,β0表示截距,NEER表示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CCPI表示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用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代替國內價格水平,UCPI表示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美國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代替國際市場價格水平,μ為隨機誤差項。β1為中國大豆進口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化的彈性;β2表示中國大豆進口對國內物價水平變化的彈性;β3表示中國大豆進口對國際市場價格水平變化的彈性。由上述經濟規律,對參數進行假設:
假設1:人民幣升值會導致中國大豆進口額減少,即β1<0。
假設2:中國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會促進中國大豆進口增加,即β2>0。
假設3:國際市場價格水平的上漲會增加中國大豆的進口額,即β3>0。
對數據的相關說明:本文運用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近兩年的月度數據進行分析。其中,美國CPI數據來源于美國圣路易斯聯儲。中國小麥進口金額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單位為億人民幣。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從數據中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大豆進口有強烈的季節性特點。每年二月份和十月份進口量較少,而五月份和十二月份進口量則相對較多。美國價格指數呈逐月上升趨勢,而中國價格指數則呈現波動狀況,但總體來看還算平穩。其中,實際有效匯率是提出通貨膨脹對各國貨幣購買力的影響,一國貨幣與所有貿易伙伴國貨幣雙邊名義匯率的加權平均數。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標,通常被用于度量一個國家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能夠充分反映本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和相對購買力。
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檢驗1個變量是否可以引起其他變量的變化,來檢驗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各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通過格蘭杰檢驗來確定。運用Eviews7.2進行操作,得到以下結果:

原假設 觀測值 F統計量 概率LNM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CCPI 25 0.40016 0.6755 LNCC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M 25 0.88424 0.4286 LNM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NEER 25 0.42713 0.6582 LNNEE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M 25 5.31352 0.0141 LNM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UCPI 25 0.4019 0.6743 LNUC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M 25 6.8151 0.0055
檢驗結果見表可知,在給定檢驗水平下ln(NEER)不是ln(M)變化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被拒絕,且ln(M)不是ln(NEER)變化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被接受,說明ln(NEER)是ln(M)變化的格蘭杰原因。即,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大豆進口額產生影響。ln(UCPI)不是ln(M)變化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被拒絕,且ln(M)不是ln(UCPI)變化的格蘭杰原因的假設被接受ln(UCPI)是ln(M)變化的格蘭杰原因。即,國際價格水平會對大豆的進口額產生影響。因此可以證明,模型設計合理。對于模型一ln(M)為被因變量,ln(REER)、ln(UCPI)、ln(CCPI)為自變量,用OLS回歸方法進行估計可得關系如下:ln(M)=18.35-8.54 ln(NEER)+5.59ln(CCPI)+0.338 ln(UCPI)+μ
本文運用2016年1月-2018年3月的數據建立相關計量模型,檢驗人民幣匯率變動,價格指數變動對大豆進口的影響。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實證結果表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自變量前面的系數為負,即人民幣升值可能會減少中國大豆進口額的增加。(2)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國內物價水平前面的系數為正。中國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對中國小麥進口產生影響。從長期來看,國內物價水平的提高促進小麥進口。(3)實證結果驗證了國際物價水平對中國小麥進口額產生影響。國際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會增加大豆進口額。
本文基于上述實證研究結果,對中國大豆進口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國家要制定調整優化大豆種植生產結構的相關政策。例如通過補貼,減稅和價格上的支持優惠政策扶持農民種植大豆,完善國家對農民糧食的價格收購機制;在技術方面,應加大對農產品的科研投入,對新品種進行選育并且加大大豆種植技術的推廣技術,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減少大豆種植成本,提高大豆產量。同時在糧食儲存方面,應該建立合理健全的糧食儲存體系,減少大豆進口對國家的依賴,減少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對國內市場大豆的影響,維護中國糧食安全。在進口渠道方面,應拓寬大豆進口渠道,分散外在風險。在進口時,應充分做好國際市場調研,加強國際市場監控,建立大豆預警機制,準確記錄大豆種植的影響因素的相關信息,并及時向農民發布。最后,還要注重對農民的教育,傳播新的種植理念,種植方法等提高種植效率。
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對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必然會帶來資源浪費。企業在決策上,首先要跟隨國家的方針政策,做出科學合理決策。企業在利用大豆時,要積極創新,降低大豆加工成本,提高大豆的利用率。開發和研制新型的高效、節能、自動化程度的小麥加工設備。提高大豆產品的附加值。在人才方面,要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注重創新,注重技術上的進步,對大豆深加工技術進行研究,對提高大豆利用率,提高大豆產出率等方面進行研究,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大豆的作用,實現循環經濟、綠色經濟。
在國家政策大背景下,農戶也要積極學習新技術。提高大豆產量,學習大豆種植效率。科學選擇優質種,生產高質量大豆,提高種植質量。學習關于化肥的相關知識,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積極學習國家的農業政策,提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關心國內各種影響大豆價格因素的量,尤其是天氣預報的關注,提前應對災害性天氣。還要關注預防病蟲等信息,這些都在改變著大豆的產量。農民在種植大豆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關注各方面信息,努力進行較科學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