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宏霞,謝加飛,朱 杰
(江蘇省高郵市植保植檢站,江蘇高郵 225600)
小麥紋枯病是高郵市常發病害和重要病害,發病早的可使用小麥減產20%~40%,嚴重時形成枯株白穗甚至顆粒無收[1]。生產上,通常在小麥返青期用井岡霉素+己唑醇噴霧加以防治,但近年來由于勞動力缺乏,農民容易忽略其防治或防治不力,加上葉面噴施往往防治不及時或不徹底,容易造成小麥減產[2]。藥劑拌種則是小麥全程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技術措施,但市場上拌種劑品種較多且防效差異很大, 此外拌種不當還會影響小麥正常出苗、生長發育以及根際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3]。若能在播種時使用有效藥劑拌種,控制或延緩其發生、為害,則可以起到省工省時、節約增效的作用。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可防治作物種傳及土傳的多種真菌病害[4]。筆者研究了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對小麥主要病蟲害的防控效果及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以期為小麥簡化高效栽培提供技術支撐。
1.1供試材料供試藥劑有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江蘇克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 g/L吡蟲啉FS(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30 g/L苯醚甲環唑FS(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60 g/L戊唑醇FS[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試驗小麥品種為寧麥13,播種日期為11月3日。
1.2試驗方法
1.2.1試驗設計。試驗共設7個處理,3次重復,共21個小區。小區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20 m2。處理①~③分別用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0、3.5和4.0 g,處理④用30 g/L苯醚甲環唑FS 3.0 g/kg拌種,處理⑤用600 g/L吡蟲啉FS 3.5 g/kg拌種,處理⑥用60 g/L戊唑醇FS 0.5 g/kg拌種,處理⑦為空白對照。
1.2.2拌種及調查方法。每個處理均按1 kg小麥種子用20 mL水稀釋后均勻拌種[5],晾干后播種,播種量為225 kg/hm2。播種后各小區采用5點取樣法,定點取樣100株。分別于2017年4月5日、用藥前的4月28日調查百株蚜量,并計算防治效果;于小麥拔節期(2017年4月5日)和枯白穗顯癥期(2017年5月15日)調查小麥紋枯病的發病情況,并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同時,在每小區隨機取樣20株調查各處理小麥生長情況,測量次生根數、株高、莖粗、鮮重等指標,收割時(2017年5月31日)每小區人工收割中間3行進行測產。播種前,每個處理抽取100粒種子進行定量播種,播種深度3~4 cm,調查出苗率[6]。田間藥效的計算方法均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嚴格執行。
2.1拌種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由表1可知,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拌種對小麥蚜蟲有較好的防效,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對苗期(4月5日)蚜蟲的防效為83.72%~89.92%,各處理間差異顯著,除高劑量處理防效與對照藥劑600 g/L吡蟲啉FS 3.5 g處理相當外,其他處理防效均顯著低于對照藥劑600 g/L吡蟲啉FS 3.5 g 處理;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對穗期(4月28日)蚜蟲的防效與苗期相比明顯下降,防效為74.63%~76.12%,3個處理間以及3個處理與對照藥劑600 g/L 吡蟲啉FS 3.5 g處理之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 。

表1 不同濃度拌種劑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5);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1)
2.2拌種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由表2可知,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拌種對小麥紋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病情指數均明顯低于空白對照,在拔節期防效為39.47%~42.11%,3個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對照藥劑30 g/L苯醚甲環唑FS 3.0 g處理防效與高劑量處理相當,與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均無顯著差異;對照藥劑60 g/L戊唑醇FS 0.5 g處理防效較差,顯著低于其他處理。枯白穗顯癥期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拌種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有所上升,防效為46.45%~50.82%,3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與對照藥劑30 g/L苯醚甲環唑FS 3.0 g處理防效也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60 g/L戊唑醇FS 0.5 g處理。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的白穗率為2.68%~3.28%,極顯著低于空白對照,3個處理間以及3個處理與對照藥劑(30 g/L苯醚甲環唑FS 3.0 g和60 g/L戊唑醇FS 0.5 g)之間均無顯著差異。

表2 不同濃度拌種劑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5);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1)
2.3拌種對小麥出苗率的影響播種后30 d,調查小麥的出苗率。從表3可以看出,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出苗率為76.38%~78.87%,3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與30 g/L苯醚甲環唑FS 3.0 g/kg和600 g/L吡蟲啉FS 3.5 g/kg處理出苗率相當;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出苗率低于空白對照和60 g/L戊唑醇FS 0.5 g/kg處理,但差異均不顯著。由此可見,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拌種對小麥出苗率的影響較小,對小麥出苗是安全的。
2.4拌種對小麥成苗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對小麥株高的影響小。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株高比空白對照高0.2~0.4 cm,與3種對照藥劑處理相當;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個處理單株次生根數比空白對照多0.5~0.7條,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但與3種對照藥劑均無顯著差異;用600 g/L 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拌種處理的小麥莖粗和鮮重均隨著拌種用藥量的增加而增加,3個處理間差異顯著,且顯著高于空白對照。其中,高劑量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處理小麥莖粗和鮮重顯著高于3種對照藥劑。600 g/L 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對小麥主莖葉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能促進小麥苗期生長,對小麥生長也是安全的。
表3不同濃度拌種劑對小麥出苗率的影響

藥劑名稱Name of reagent 用藥量 Dosage g/kg出苗率 Seedling rate∥%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3.078.87 aA600 g/L difenoconazole·imidacloprid FS3.576.38 aA4.077.12 aA30 g/L苯醚甲環唑FS 30 g/L difenoconazole FS 3.078.21 aA600 g/L吡蟲啉FS 600 g/L imidacloprid FS 3.578.36 aA60 g/L戊唑醇FS 60 g/L tebuconazole FS 0.581.29 aACK080.13 aA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5);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1)
2.5拌種對小麥產量的影響由表5可知,600 g/L苯醚甲環唑· 吡蟲啉FS 3個處理拌種對小麥均有一定的增產作用,增產幅度為2.46%~7.41%,隨著藥劑濃度的增加,小麥產量逐漸增加;3種對照藥劑處理也表現出一定的增產作用,但各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
(1)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對小麥是安全的,3個處理小麥出苗率均正常,小麥次生根數、莖粗、鮮重等指標均高于空白對照,對小麥的促生產和增產作用明顯。
(2)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能有效控制小麥蚜蟲和紋枯病為害[7],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 4.0 g/kg處理對小麥蚜蟲的防效最好,為89.92%(可能與蚜蟲發生輕有關),各處理對小麥蚜蟲的防效均隨時間的延長而明顯下降。600 g/L苯醚甲環唑·吡蟲啉FS在拔節期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較差,但病情指數明顯低于空白對照;枯白穗顯癥期防效有所上升,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對小麥后期紋枯病的發病率及病情指數均有明顯控制作用。

表4 不同濃度拌種劑對小麥成苗的影響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5);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1)

表5 不同濃度拌種劑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5);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ficant differences(P<0.01)
(3)該研究結果表明,小麥拌種劑能促進麥苗生長,對小麥的增產增收顯著,在防蟲控病等方面均優于非拌種劑,但是完全依靠藥劑拌種單一措施還不能完全控制病蟲害的發生[8]。在病蟲害大發生時,還要與其他化控措施相結合,以達到防病治蟲之目的。此外,超劑量試驗藥劑對小麥是否安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在小麥拌種時一定要按推薦劑量使用,以免藥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