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揭示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這一深刻分析是基于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保障,包括醫療保障,對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矛盾的解決、特別是社會經濟的促進,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應該說,社會保障,包括醫療保障已成為社會治理領域的“重器”。
對于中國醫療保障制度,首先一定要有自信,中國醫療保障領域取得的成就已經舉世矚目:中國醫療保險覆蓋范圍超過13億人,對于全球醫療保險覆蓋率的貢獻超過14%,這對于世界和平、發展、人權都是巨大的貢獻;中國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雖然不在全世界排名最高,但也絕對不在全世界中等水平以下;同時,中國醫療保障制度促進了社會發展。在社會得到極大發展的前提下,人民才會對生活有更美好的愿望。這是十九大的核心,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的歷史方略。
新時代的中國醫療保障制度,最核心的發展思路是要從過去的高速增長向更高質量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還要突破3個難點:基金運行風險。客觀上來講,推動消費增長的因素持續存在,基金必然會存在運行風險。目前的中國還處于資源不均等、總量不足的情況,必然會有醫療消費過快增長時期,從而給醫保基金帶來運行風險。需要明確,醫療消費的增速可能而且必須會超過GDP,因為不超過GDP就修正不了醫療領域的短板,這一趨勢必然會對基金長期運行帶來沖擊。
其次,制度的整合和完善。今后精準扶貧的短板,可能不再是吃飯、穿衣,而變成醫療。因為醫療不是階段性的問題,也不僅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問題,任何一個正常人得了大病后都有可能極大地影響生活而變成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是長期性社會問題,必須由制度給予保障。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相關的醫療保障制度,但是制度的功能還是缺失的,還沒有實現整合職能、綜合應用。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個觸板機制,即不能等這個人發生了大病、成為貧困后再去救治,而是需要有一個機制,當這個人觸及貧困線時,就能獲得及時的制度救治。
此外,還有醫療服務發展模式的轉變。過去,醫療服務的高速發展走的是一條原始、粗放式、擴張式道路,隱含著浪費、過度和無質量。今后,在醫療領域、醫藥領域、健康領域、醫保領域,必須轉變成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價值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就像吃飯一樣,必須把中國人吃藥的飯碗牢牢地端在中國人的手里。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患者,也是參保人,同時也有著同樣的社會身份——公共治理者、財務平衡者、發展引領者。那么,人民對于醫療領域有什么合理需求?首先,應該人人享有制度安排。醫療保障制度應該是人人盡有、人人應保盡保。
其次,保障有力、機制公平。中國醫療保障最大的不公平不在于制度的不公平,而是每個人享有的醫療資源不一樣,而且是群體性不一樣、區域性不一樣、機構性不一樣。

同時,應該得到有質量的、可靠的、可及的醫療服務。醫療保障是“第二制度”“第二手段”,即你看病我給你報銷、給你錢、解決你的負擔;而“第一制度”“第一手段”應該是醫療技術和藥品。因此,醫療保障實現公平可及的前提,一定是老百姓能夠獲得更可靠、更可及的醫療服務。
此外,在互聯網條件下、在現代社會制度條件下,能夠享有更便捷、更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這些合理需求都是人民的對“美好生活需要”。
十九大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目標,那么涉及醫保領域的改革怎么理解、怎么落實、怎么貫徹?
首先,要厘清醫療保障在社會發展改革中的作用和功能。一是提供更可靠的醫療保障;二是促進醫療服務更快、更有質量、更有創新價值的發展;三是在社會治理中起到化解社會矛盾、平衡社會利益訴求的作用。
其次,要確立改革的總體方向。盡管十九大報告中對醫療保障講的較少,但關于民生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有著完整的政策描述。關于民生建設,提出“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工作思路;關于社會保障,提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政策描述。其中的關鍵在于“多層次”。在社會向著更美好發展、人民向著更高愿望發展的時候,單純的基本保障已經解決不了多元化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保障應著力于做強、做穩,同時商業健康保險、補充保險的發展應該作為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
同時,要處理好醫保和醫藥的關系。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環境影響占17%、生物學因素占15%、行為和生活方式占60%,而醫療服務僅占8%。如果把健康問題全部壓到終端,壓到醫療上面,社會就會不健康。所以,醫療、醫保要做的一定是兜底性的,醫療服務做的越少,社會越進步。十九大提出深化醫改領域的幾個制度和一個體系,即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體制、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實際上,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過程中,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保障等應是有機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