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億
國家統計局3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 9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個百分點。
11.2億
從財政部了解到,2017年以來,中央財政積極推進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共安排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補助資金11.2億元。
275億
截至8月31日,今年已經有384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辦理了助學貸款,合同總金額275億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發放金額。
11499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為進一步做好郵政業精準扶貧工作,接下來3年,全行業將集中力量攻堅實現11499個貧困建制村全部直接通郵;深入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基本實現剩余10%的貧困地區鄉村網點覆蓋。
8.2億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11日發布估算數據顯示,2017年全世界約有8.2億人面臨糧食短缺問題,這一數字約全球總人口的九分之一。
193億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33個試點地區已按新辦法實施征地共1101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970宗,總價款約193億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15億元;各地共騰退零星、閑置宅基地9.7萬戶、7.2萬畝。
21億
2017年,我國農業保險承保農作物達到21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84%;保費收入477.7億元,參保農戶2.1億戶次。


這幾年,國家對農村地區的關注力度越來越大,現在發展農村規范的第一要務就是做好土地工作。土地是農村的命脈,是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在去年7月份以來,我國不少地區都開始了宅基地的專項整治活動。特別是對于確權完整的住宅地來說,農民也陸續拿到了住宅地確權證。但是對于未能成功確權的住宅地,則需要重新登記原因,然后回收違法使用的住宅地。在農村地區,除了農村違規住宅地面臨回收的情況外,在農村地區還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我們去注意的。
一、農民撫養老人問題更為凸顯
在根據最新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今年有近1.5億的老人,而70%左右的老人都在農村。也就是說有近1億的農民需要面對撫養老人問題。過去村里人都說養兒養老,但是現狀是農村地區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到城里打工居住了,現狀出現的問題是農二代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撫養老人,養兒養老基本上算是指望不上了。在國家實行的撫養老人政策主要是補繳老年人養老保險,但是就目前實行的情況看很不理想。農民的養老問題何去何從,值得思考。
二、農民和土地即將解除綁定
提起農民,大多數的人會說農村土地多,主要因為是農民和土地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不可分割的,農民擁有土地的承包權,種植土地權。但隨著今年農業戶頭的取消,這一現象正在悄悄發生這變化。根據目前一部分地區情況,戶主屬性變革之后,農民和土地也將解綁,以后農村土地無償繼承權或將要宣告結束,更多的土地需要通過有各種手續獲得。同時執行戶隨人口遷出的基本制度,農民在選擇進城之后,則原戶頭本屬性變更為城市居民非農業戶頭。
三、在家種地還是進城工作
如果是五年前看到這個假設,估計有不少農民會毫不猶豫選擇去城里工作,因為那時候不少農民工進城工作,只要肯賣力工作,確實會賺到錢。現在這兩年不一樣了,到城里打拼的農村人大多數都會失業,一方面是在于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是城里對民工作者的需求降低了。于是有很多農民想要在自己老家做農產品,可才過去了半年,不少農民都賠了錢,不管是糧食還是蔬菜,水果,大多數都是自己慢慢銷售的。
在以前的一馬平川到現在的挨家挨戶住上小平房甚至小洋樓,村里的發展也正在向集約型轉變,按理說農民應該高興的。這3個問題,有些才剛剛顯露出來,有些已經比較明顯了,處理起來也是比較棘手的,農民還是要早做準備,提前應對的好。
(據第一農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全面清理整治“大棚房”問題 堅決遏制農地非農化亂象
“大棚房”問題嚴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直接觸碰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底線,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要求,落實國務院專題會議決定,不折不扣開展好“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堅決遏制農地非農化亂象。
開展“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社會敏感度高,必須準確把握清理整治范圍,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如期保質完成任務。要堅守農地姓農底線,對占用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設非農設施,改變土地性質和用途的違法違規建設行為,進行全面排查、堅決打擊、堅決拆除。要嚴守清理整治時間節點,嚴明工作紀律,迅速果斷、干凈利落地完成各階段任務。要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明確責任主體,逐級壓實責任,把各項清理整治措施落到實處。要嚴肅督導問責,嚴格執法懲治懲處,依法依規從嚴查處違法違規建設“大棚房”等問題的責任主體,對整治工作推進不力、不作為和失職瀆職等違法違紀人員,要依法依紀嚴肅處理。
“農地農用”原則碰不得
為堅決遏制農地非農化亂象,中央決定即日起在全國開展“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堅決遏制“大棚房”問題蔓延勢頭,必須切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折不扣地堅守“農地農用”原則。
堅守“農地農用”原則,就要堅持農地農業用、農地農民用,這是落實中央土地管理基本國策、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貫徹土地管理法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必然要求。
堅守“農地農用”原則,絕不是“村里那點事、農民那點利”。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以食為天,農業安則天下安。農業發展、農民受益,事關國家發展、社稷穩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不論任何時候,都必須首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絲毫閃失。當前要高度警惕、堅決遏制農村承包土地非糧化、非農化問題,防止土地流轉及規模經營走彎路。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這是應對全球經濟各種不確定性的一大“家底”。
(王立彬)
商務部:多措并舉保障市場供應 穩定主要農產品價格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9月6日表示,保障蔬菜等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價格穩定事關民生,商務部始終高度重視。近期,商務部采取多種措施保障市場供應,穩定主要農產品價格。
高峰介紹,近期,商務部啟動了“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行”活動,搭建“買地方、賣全國”的平臺,組織農產品流通加工企業深入產地,與農業種養殖主體直接對接,促進應季特色優質農產品走出產區,走向城鄉市場,豐富居民的 “菜籃子”。在鄭州舉行的首場對接會上,全國361家流通企業和河南的450余家農產品生產主體對接,共計18個大類192種農副產品,意向采購金額達到103億元。接下來,“產銷對接行”還將在四川、貴州、新疆、云南、廣西等省區舉行。
同時,商務部還推動各地組織公益性的農產品市場和骨干零售企業加大采購力度,保障市場供應,穩定主要農產品價格。另外,商務部將于9月20日-22日在山東濰坊舉辦農商互聯大會,促進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產銷對接。(據農博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夏糧減產對國家糧食安全影響甚微
據中國鄉村之聲 《三農中國》報道,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3872萬噸,比2017年減產306萬噸,下降2.2%。連續豐收多年,今年全國夏糧卻減產了,夏糧產量問題引發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今年夏糧減產的原因來自播種面積和單產的雙下降。
李國祥說,2018年夏糧小幅度減產主要的原因,第一是夏糧主產區遭遇惡劣天氣,導致單產下降;第二是積極調整結構,減少非優質麥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動作為。目前我國糧食供給相當充裕,部分品種,特別是夏糧中的小麥,品質不好的相對過剩,優質麥供求較好,甚至出現供應相對緊張的狀況。
夏糧減產,中國人的飯碗還能否端得牢?糧食安全是否還有保證呢?專家表示,今年夏糧減產是事實,但豐收同樣也是事實。因為去年的產量已經接近歷史最高點了,今年比去年略減2.2%,事實上仍是歷史上幾大高產年份之一。所以糧食安全問題應該不會受到影響。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普通質量小麥購銷清淡的同時,高質量小麥的價格卻一路上漲。李國祥表示,優質小麥需求旺盛、價格上漲,表明新時代的糧食豐收理應是高質量糧食產品的豐收。今后在保障數量供給的同時,要更注重質量的提升,農民可根據市場,進一步的優化結構,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到底。
李國祥表示,雖然夏糧小幅度減產,但產量還是比較高,小幅減產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影響非常小,我國糧食總產量中秋糧占70%。夏糧主要是小麥,小麥的供給整體比較充裕,小麥庫存水平較高,夏糧減產后,部分地方出現優質麥供應偏緊的狀況,價格上漲,農民如果增強優質麥種植,盈利水平會較好,所以非優質小麥的生產者需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