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石泉縣深入挖掘縣域資源優勢,著力培育和壯大特色產業,引導市場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落實系列政策保障和長效幫扶措施,努力讓更多的貧困人口因產業發展而穩定增收、摘下窮帽,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精心培育特色產業
“繭價今年又漲了,每公斤56元。我家養的第一批兩張春蠶就賣了5300多元!”在石泉縣迎豐鎮崔家梁蠶繭收購點,紅花坪村貧困戶鄒明兵拿著支票笑得合不攏嘴。通過興桑養蠶,鄒明兵有望今年底實現脫貧。
石泉縣充分發揮蠶桑產業在脫貧增收中“短平快”的優勢,積極引導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蠶桑生產訂單。目前,全縣已發展桑園7.3萬畝,2017年全縣養蠶量超過7萬張,農民蠶桑產業綜合收入達4億元。如今,石泉已形成育苗植桑、養蠶繅絲、捻絲織綢及蠶桑副產品開發的完整產業鏈,近幾年已經有3000余戶通過養蠶實現了穩定脫貧。
“真是太火爆了,一場百合花節就引來了3萬多游客!”饒峰鎮勝利村支部書記楊衛東高興地介紹說。通過支部牽頭組建鄉村旅游合作社,建起了饒峰驛站田園旅游綜合體,又招商引進了3家企業,集中流轉土地,統籌企業用工,吸引農民入社,使得村里很快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人均年收入從前幾年的8000多元增加到了去年的17 000多元,帶動70戶230余人順利實現脫貧。
近年來,石泉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為契機,通過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加強鄉村旅游扶貧培訓,推進鄉村旅游與電商扶貧相結合,發揮鄉村旅游對扶貧工作的綜合帶動作用,著力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使之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2017年全縣接待游客47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68億元。
桑蠶、旅游只是石泉產業扶貧的縮影。石泉堅持立足長遠,按照 “全域旅游抓龍頭,北桑南茶川道菜,特色種養保增收”的產業總體布局,采取長中短互補的產業發展模式,重點扶持發展生態旅游、特色種養和山林經濟等,推動扶貧產業由小變大、由弱到強,初步形成了“縣有支柱產業,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良好產業扶貧發展局面。2017年,全縣3772戶11517人因發展產業收益,688戶2326人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增收脫貧。
建立長效幫扶機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石泉縣在產業扶貧中,注重引導能人創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領辦示范化農業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培育產業大戶、技術能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他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引領帶動作用。
1.青年的生理、心理以及價值觀的特點。青年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高峰期,這一階段青年生理急劇變化,尤其是性器官的發育成熟,使得青年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同時青年正處于完成個人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青年對自己未來充滿美好的愿望,渴望實現自我的理想并獲得父輩、同輩的認同,但是他們的心理并沒有真正的成熟,難以越過成長道路中的坎坷曲折,擺脫失敗、挫折帶來的影響。這一階段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協調、不同步是導致青年價值觀教育迥異于少年、中年、老年價值觀教育的現實基礎,使之具備自己的特點。
返鄉創業能人王華前幾年在石泉縣池河鎮投資興辦了陜西嘉晟實業有限公司,通過政策扶持和大力引導發展,這幾年來公司不斷發展壯大,2017年被認定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據公司董事長王華介紹,2017年公司與全縣11個鎮2051戶貧困戶簽訂訂單農業,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4 500余元。今年已在全縣發展訂單農業2萬余畝,涉及8560余農戶,其中貧困戶2128戶。
據了解,石泉縣目前已引導能人累計創辦龍頭企業39個,發展農業園區30個、專業合作社265家、家庭農場291個,4000多戶近萬名貧困群眾通過能人興業實現了穩定脫貧。
在產業扶貧中,石泉縣還充分激發新型經營主體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園區帶動原材料生產、帶動貧困戶就業的作用,引導市場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實施了龍頭帶產業、基地帶就業的“雙帶”工程,從而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在發展產業、務工就業中實現穩定增收。2017年,全縣園區和企業累計發展蠶桑、魔芋、蔬菜等訂單農業5萬余畝,帶動88個村3 525戶貧困戶增收,帶動2978人戶7291人貧困戶務工就業。
針對2018年整縣脫貧目標,石泉縣還精準實施了脫貧攻堅 ‘1135’穩定增收工程,即通過開發1000個左右村內‘居家就業’公益性崗位、1000個左右縣內‘穩定用工’崗位、組織實現3000個左右縣外‘穩定務工’崗位、組織5000戶左右貧困戶發展特色訂單種養產業,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實現脫貧達標。
落實系列保障措施
如何讓扶貧政策落實到位,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尤為重要。石泉縣在進一步完善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工作機構的基礎上,專門成立了產業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完善了產業扶貧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工作制度,進一步強化力量、整合資源、強化督辦、嚴格考核,統籌推進產業扶貧,努力實現產業項目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全覆蓋。
為確保產業扶貧上取得實效,縣上建立了“縣抓部署謀劃、鎮抓組織推進、村抓具體實施”三級指揮體系,落實了“六個一”工作保障機制,即一村派駐一支過硬工作隊,一村捆綁一批精準扶持資金,一戶落實一名干部包抓幫扶,一戶量身定做一套精準脫貧措施,一套嚴格剛性的考核獎懲辦法,一鎮一個督考組常年跟蹤問效,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細化責任分工、嚴明工作紀律,努里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把貧困戶穩定增收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用系統性、創造性思維持續抓好產業發展,通過精準實施產業扶貧到戶到人,切實把做大做強主導特色產業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硬支撐,使之成為長效脫貧和防止返貧的有力保障。”安康市委常委、石泉縣委書記李啟全說。
(許 兵)
城鎮集體聯合社的各位領導:
您們好!
首先請讓我和我的家人向貴局的領導和同志們報以最衷心的感謝!
這是一個盛情的季節,是一個感恩的日子,是一個收獲希望的時刻。城鎮集體聯合社的領導們在百忙中來到我們三角坡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我是村中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但由于長期受著脈管炎慢性病的困擾,加上長期服用藥物產生的高額醫藥費用使得全家一直處于貧困線以下,生活十分困難。城鎮集體聯合社的領導在了解到我的情況后,多次入戶和我談心談話,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并根據我的病情積極與相關單位聯系,將我的三級殘疾重新認定為二級殘疾,提高了我的補助金額和補助待遇,使我能夠從病痛和貧困的雙重折磨中解脫出來,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城鎮集體聯合社領導對我關懷,使我對明天充滿信心,內心的感謝無法道明……你們這份愛心和真情,我將銘記于心,在這里,我和全家人再次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此致
敬禮!
武鄉縣蟠龍鎮三角坡村村民:孫生法
2018年 9月10日
“以前到處跑打工掙錢,現在村里有中藥材、煙葉等產業,在家門口有許多活干,掙錢還不少。”東至縣青山鄉中村村塘崗組程炎松高興地告訴筆者。
程炎松上有7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照顧,下有正在讀書孩子,妻子常年生病沒有勞動能力,隨著年齡增大外出掙得錢也越來越少,生活的重擔壓得老程喘不過氣來。
“年紀大了在外面不‘吃香’了,沒想到一大把年紀在村里還能掙許多錢。”55歲的老程介紹,在村里挖藥材、采煙葉等收入一年有著一萬多元錢,去年,老程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中村村位于東至縣南部山區,屬于典型的山丘地帶。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幾年村里靠著發展中藥材等特色種植,走出了一條脫貧的路子。2014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87人,如今已經順利脫貧27戶70人。
“今年村里種植了300多畝的中藥材,包括前胡、黃精等品種。”中村村黨支部書記王錫貴介紹,去年村里種植100多畝地中藥材實現了100多萬元收入,嘗到甜頭的農民紛紛加入村里中藥材合作社,如今社員超過70多戶,很好的帶動了貧困戶增收。
東至縣泥溪鎮元潘村土壤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皇菊生長,該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成了金絲皇菊產業種植示范基地300多畝,通過產業化、市場化的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皇菊種植和當地的旅游業,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產業發展,農民受益。村民錢長松上肢有殘疾,夫妻倆都在皇菊基地打工,有著很好收入,2016年成功實現脫貧,去年兩人工資加一起有6萬元。“有40多名村民常年在皇菊基地務工,菊花收獲的時候用工超過了160人,菊花基地落戶元潘村以來已經帶動村里16戶貧困戶順利脫貧。”元潘村黨總支書記王建康高興地說。
在東至縣洋湖鎮龍豐村,筆者看到20余萬棒黑木耳菌棒整齊排列著。據了解,這個黑木耳種植基地是由一座廢棄輪窯廠改建而成。去年,該基地種植16萬袋黑木耳,共生產黑木耳2萬多斤,總產值達90余萬元。
“黑木耳產業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還解決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去年的用工支出就超過了40萬元。基地的帶動效應特別好! ”基地負責人張國祥介紹說,村里的貧困戶盧小杰雖有殘疾,但他通過干澆水、采摘等體力付出較輕的活,一年收入也接近上萬元。
東至縣林業資源豐富,有著發展食用菌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種植基礎。該縣采取了資金支持、政策扶持和大戶帶動等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這一特色產業,探索出一條發展黑木耳產業的扶貧之路。2017年,該縣食用菌種植規模突破6000萬袋,產值超過3億元。
近年來,東至縣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茶葉、菊花、中藥材等特色種植,通過政策推動、資金促動和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等方式,以“基地+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公司+貧困戶”等多種方式,探索出了特色種植的扶貧之路,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趙傳群)